細胞命運與細胞中的代謝穩態密切相關。α-酮戊二酸(α-KG,α-ketoglutarate)不僅是三羧酸(TCA)循環中的重要代謝產物,在脂質合成、氧化應激、蛋白質修飾和細胞死亡等生理過程中也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目前,已經發表的一些研究表明α-KG具有潛在的抗腫瘤作用。然而,α-KG在細胞焦亡中的作用未見報道。
細胞焦亡(pyroptosis)是近年發現并被證實的由Gasdermin家族蛋白介導的調節性細胞死亡。不同的蛋白酶或者顆粒酶介導了Gasderminh家族蛋白的剪切,使其釋放N末端結構域,隨后轉運到細胞膜上形成多聚孔道,由此引起膜通透性改變、細胞腫脹和膜破裂。細胞焦亡的功能已成為癌癥研究的熱點之一,已有研究發現GSDME介導的細胞焦亡與化療的毒副作用有關。在腫瘤細胞中特異性地誘導細胞焦亡,同時避免對正常細胞和組織的損傷已成為一個關鍵問題。
前期,我院吳喬教授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2018, 28(12):1171-1185〕報道了鐵離子和誘導ROS升高的藥物共同處理黑色素瘤細胞時,通過ROS-Tom20-Caspase3-GSDME信號通路誘導細胞發生焦亡;他們進一步在小鼠中證明使用一定劑量的鐵劑可以增強臨床化療藥物的抗腫瘤作用,通過GSDME依賴的細胞焦亡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特別是對正常組織損傷很小。可見臨床使用的鐵劑可以作為配合化療藥物誘導焦亡的增敏劑。因此,通過靶向性誘導細胞焦亡來治療腫瘤可能是一種很好的策略,特別是既能夠克服腫瘤細胞的凋亡抵抗,又能觸發抗腫瘤免疫。當然,細胞焦亡的機制以及如何利用其治療腫瘤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在此基礎上,近日,吳喬教授課題組又在Cell Research發表文章(The metabolite α-KG induces GSDMC-dependent pyroptosis through death receptor 6-activated caspase-8),從機制上闡釋了一條由代謝物α-KG誘導腫瘤細胞焦亡的新通路,并且在小鼠模型中驗證α-KG誘導的細胞焦亡可以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為臨床通過細胞焦亡進行腫瘤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研究方向。
吳喬教授課題組發現,可穿透細胞膜的α-KG,即DM-αKG(dimethyl α-ketoglutarate)有效地誘導腫瘤細胞焦亡。在酸性環境中,α-KG被生理狀態下本不會發揮作用的代謝酶MDH1還原為另一種代謝物L-2HG,進而觸發細胞中ROS水平升高,誘導細胞膜上的死亡受體DR6(Death Receptor-6)的氧化多聚,進而發生內吞,形成受體小體(receptosomes);內吞的DR6通過銜接蛋白FADD(Fas associated via death domain)的介導招募pro-caspase-8到receptosomes而被激活,與此同時GSDMC也被招募并在receptosomes上被激活的caspase-8切割,最終N端的GSDMC靶向細胞膜打孔,導致細胞發生焦亡。該機制研究展示了一條信號轉導的新通路:α-KG-L-2HG-ROS-DR6-Caspase-8-GSDMC。
在小鼠模型中,這種α-KG誘導的、通過DR6-GSDMC介導的細胞焦亡可以有效地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有趣的是,α-KG誘導細胞焦亡的效率依賴于酸性環境。由于酸性環境會促進α-KG轉化為L-2HG,因此細胞的pH環境極大地影響了腫瘤細胞對α-KG誘導細胞焦亡的敏感性。在小鼠模型中,在α-KG不敏感的黑色素瘤細胞SK-MEL-1移植瘤模型中,若注射糖酵解的最終產物乳酸,建立一個酸性環境,則導致腫瘤細胞對α-KG變得更加敏感,進而發生焦亡,抑制腫瘤生長。
這項研究闡明了一個依賴于代謝物的、全新的細胞焦亡信號通路,即α-KG引起ROS水平升高,引發氧化的DR6內吞;隨后DR6募集并激活caspase-8切割GSDMC,引起細胞焦亡。這種與細胞代謝物相關的焦亡誘導可能代表另一種治療腫瘤的策略,對于臨床治療及藥物研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為張嘉媛、周波、孫如月和艾元立,通訊作者為吳喬教授和陳航姿教授。
4月25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丁璟珒研究組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邵峰團隊,在《科學》雜志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兩種來源于低等真核生物的gasdermin(GSDM)蛋白通過非蛋白......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綜合癌癥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確定了CD95受體上一個可導致細胞死亡的關鍵表位。這種觸發細胞程序性死亡的新能力可能會為改進癌癥治療打開大門。這一發現發表在近期《自然》雜志旗下的《細胞......
盡管免疫檢查點抑制(ICI,immunecheckpointinhibition)在治療癌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三陰性乳腺癌患者通常會對療法產生一定的耐受性,而且其潛在的機制并不清楚,MHC-1的......
液體活檢為目前腫瘤早篩和治療的關鍵技術,但傳統的液體活檢CTC(循環腫瘤細胞)技術捕獲效率低較低。為此,同濟大學醫學院陳炳地博士團隊歷時十余年,開發出基于糖代謝差異的全新靶點,設計仿生多功能納米探針,......
2023年9月2日,2022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為獲獎人頒獎,中國銀行副行長林景臻宣讀獲獎名單,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常進主持頒獎儀......
美國一家頂級癌癥治療和研究機構希望之城國家醫療中心2日發布公告稱,該機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在臨床前研究中顯示能殺死所有實體惡性腫瘤的靶向化療藥物。研究相關論文已發表在《細胞·化學生物學》期刊上,但有聲音......
紫杉醇類藥物是一種廣泛應用于抗癌治療的藥物,其副作用主要有周圍神經病變等。了解紫杉醇類藥物的體內作用方式有助于設計更好的治療方案。荷蘭癌癥研究所研究團隊揭示紫杉醇類藥物在體內的抗腫瘤機制。該研究成果于......
細胞焦亡是腫瘤免疫治療的新風向標。它的特征是腫瘤細胞在藥物的作用下,呈現跨膜孔、細胞腫脹和溶解等現象,導致炎癥因子和細胞內容物的釋放,引發強烈炎癥,激活抗腫瘤免疫原性,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目前,研究發......
細胞焦亡是腫瘤免疫治療的新風向標。它的特征是腫瘤細胞在藥物的作用下,呈現跨膜孔、細胞腫脹和溶解等現象,導致炎癥因子和細胞內容物的釋放,引發強烈炎癥,激活抗腫瘤免疫原性,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目前,研究發......
在適應性輻射過程中,哺乳動物的壽命演化出較高的多樣性,包括從最長壽命只有3年的鼩鼱到壽命長達200余年的弓頭鯨。其中,一些特殊的哺乳動物類群如裸鼴鼠、弓頭鯨、大象和蝙蝠等,展現出長壽命、抗腫瘤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