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日前發布的《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15)》(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進一步摸清家底、加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完善礦產資源管理政策、提高地質工作服務水平,實現多個“首次”、創造了多個“第一”。
2014年,中國地質勘查投入1145億元,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249處。油氣勘查取得重大突破,頁巖氣首次探明地質儲量1068億立方米,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10.6億噸,天然氣9438億立方米。25種重要礦產資源潛力評價表明,礦產資源平均查明率為30.3%,找礦潛力巨大。2000米以淺,煤炭預測資源量3.88萬億噸,資源查明率為29.6%;鐵礦預測資源量1960億噸,資源查明率為33.1%;銅礦預測資源量3.04億噸,資源查明率為29.5%;鋁土礦預測資源量179.7億噸,資源查明率為20.3%。
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進一步加強。中國制定和發布了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評價指標標準,連續3年共發布20個礦種的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指標要求,連續3年共優選出159項先進適用技術予以推廣,分4批優選661家礦山企業作為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
礦產資源管理政策進一步完善。中國對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開采登記和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等行政法規進行了修改,發布了地質環境監測管理辦法和國土資源行政處罰辦法,取消了23項與礦產資源相關的行政及非行政審批事項。將煤炭、原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補償費降為零費率,煤炭資源稅實行從價定率計征。
地質工作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截至2014年底,1∶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1∶25萬區域地質修測面積分別占陸域國土面積的31.7%和61.7%。首次實現中國管轄海域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全覆蓋。2014年,施工探采結合水文井170多眼,解決了30萬缺水群眾飲水困難。全國地質資料共享服務平臺全年訪問量62萬次; 國家和省級地質資料機構提供資料服務13萬份次。
4月21日,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質圖集正式發布,圖集包括《1:250萬月球全月地質圖集》和《1:250萬月球分幅地質圖集》(中英文版,含說明書),其中《1:250萬月球全月地質圖集》包含《1:250萬......
4月12日至13日,2024年土地資源管理學科發展論壇暨第十屆全國土地資源管理博士生論壇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舉辦,來自全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領域的400余名專家學者參會。《中國土地科學》編輯部研究員王......
《中國科學報》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地空學院主建的被譽為“超級觀測站”的跨圈層垂向擾動觀測系統準確預報了中國臺灣花蓮地區7.3級地震。據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空學院主建的被譽為“超級觀測......
近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高旭波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危險材料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干旱半干旱地區高氟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學—穩定同位素、污染源解析及健康風險》。該研究提出了有效的地下水管理技術......
傳統的產業園區聚焦產和供,而預制菜產業園更加注重產和銷,以消費端去反向整合,以市場力量推動產、供、銷,打通產業鏈,實現由第三產業逆向推動一二產業升級,實現三產融合。預制菜產業園在運營過程中三大關鍵是產......
近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發布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立項名單,武漢大學獲批9項,立項數與北京大學并列,位居高校第三。獲批項目分別是信息管理學院李綱教授《情報學視角下的科技安全領域國......
近日,“環流觀測與地質記錄”前沿交叉論壇暨海洋地質前沿論壇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南沙新園區舉行。會議期間,與會人員參觀了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南沙新園......
200年來,科學家一直未能在實驗室種植出一種自然形成的常見礦物“白云石”,但現在,來自美國和日本的科學家終于取得了成功。發表于最新一期《科學》雜志的研究成果,有望為半導體、太陽能電池板等領域帶來性能更......
桃起源于我國,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是我國西北桃種質資源的集中分布地,地方品種類型最為豐富。然而,該地區桃種質資源來源不明,多樣性水平不清楚,嚴重阻礙了西北地區桃種質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近日,中國農業......
8月11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內蒙古研究院成立暨揭牌儀式在鄂爾多斯生態環境職業學院舉行。鄂爾多斯市委書記李理,市委副書記、市長杜匯良,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甄華,副市長孔繁飛,我校校長王焰新、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