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西班牙巴塞羅那市生物醫藥研究所腫瘤學項目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使得結腸癌轉移的關鍵過程。這一研究被選為封面故事,發表在著名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雜志上,揭示了在轉移過程中結腸腫瘤細胞必須與健康細胞結成聯盟以便移植到其他器官。
生物醫藥研究所結腸癌實驗室的科學家Eduard Batlle和Elena Sancho領導了這一由17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小組,他們證實結腸癌的轉移能力在于腫瘤周圍的稱作間質(stroma)的健康細胞。盡管長期以來人們推測間質與這一過程難脫干系,本研究是第一次標志著觀察到微環境中的健康細胞發揮重要作用使得一種特殊的腫瘤類型發生了轉移。
這一研究發現可以轉化讓患者直接受益,在5年多的時間內可提供測試預測癌癥復發,使得醫生能夠根據預后靶向治療。
在腫瘤微環境中腫瘤干細胞改變健康細胞
通過研究345個結腸癌病例,利用公共數據庫中的信息以及巴塞羅那三家醫院提供的患者樣本,研究小組鑒別了對結腸癌轉移至關重要的因子。他們發現當腫瘤干細胞達到肝臟,這一結腸癌轉移的通常靶點時,它們向微環境中釋放一種稱作TGF-beta的分子。周圍的細胞,包括巨噬細胞、白細胞、成纖維細胞和內皮細胞通過釋放一組不同的分子作為應答。研究人員發現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生成interleukin-11 (IL11),引起了腫瘤干細胞一系列的遺傳改變使得它能夠在異質器官中存活。
Batlle 解釋說:“本研究提出了一種范式改變。直到現在,如果我們想知道某位結腸癌患者是否有可能形成轉移,我們會關注他們的腫瘤細胞。這一研究表明我們需要看的應該是土地,而不是種子。我們可以預測如果種子種植的土地是肥沃的,作物將會生長。TGF-beta就是改變腫瘤種子生長土地的肥料。”
科學家們還觀察到原發器官中的腫瘤細胞已經具備了改變它們微環境的能力。“通過間接的方式我們可以斷定是否將會有轉移。如果我們看到在結腸的原發腫瘤位點間質已經發生改變,這意味著當腫瘤細胞散播到肝臟時也能夠改變微環境,”研究的第一作者、Batlle實驗室一名法國博士后研究人員 Alexandre Calon說。
預備在5年內一項測序用于預測復發
結腸癌是全球第二位的癌癥死亡原因。當前的治療通常采用手術結合化療。治療干預后,患者通常獲得緩解,可持續數月或幾年。30-40%的會復發,大部分主要轉移到肝臟或是肺臟。Elena Sancho解釋說:“大概在5年內,我們將有可能在市場上獲得一種測試,鑒別這些具有轉移風險的患者,使得醫生可以細微調整他們的治療方案。”
科學家們觀察到大約15%的患者不會形成轉移,其與間質是否被TGF-beta改變有關。這意味著獲得一種診斷測試來分析間質的遺傳標記物(是否有 TGF-beta和interleukin-11等分子存在),醫生有可能能夠確定具有轉移風險的患者。如果這項研究的數據得到證實,10-15%的患者可能不再需要接受化療,導致他們的健康直接受益,并更好地利用資源。另一方面,如果測試預測出轉移高風險,患者將能夠得到更積極的治療,接受更全面的監控。
科學結果的驗證以及未來的轉移治療
在新論文中,研究小組還證實通過消除間質中的TGF-beta信號可以阻止轉移發生。他們采用一種已在臨床試驗中用于治療其他疾病的TGF- beta抑制劑來治療具有侵襲性結腸癌的小鼠。它們的腫瘤沒有發生轉移。“這一試驗表明TGF-beta和腫瘤間質必須‘相互對話’確保發生轉移。小鼠中的研究結果表明TGF-beta激活的患者和處于疾病初期階段的患者有可能受益于TGF-beta抑制劑,” Batlle解釋說。
據研究人員所說,對于TGF-beta的依賴僅限于轉移初期階段。一旦轉移在異質器官中占據主導,給予抑制劑將不再有效。Batlle說:“盡管如此,我們必須指出開發一種治療結腸癌轉移的藥物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如今,絕大多數的抑制劑都必須首先對無法治愈的患者進行測試。臨床試驗的目的是減緩腫瘤生長,而我們給予小鼠的分子卻只在非常早的階段起作用。我們已在這篇文章中呈送了我們的證據,并且為進一步開發基于TGF-beta的抑制劑打開了大門。”
科技日報北京10月27日電(實習記者張佳欣)27日發表在《干細胞報告》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干細胞衍生的甲狀旁腺類器官(PTO)可能為未來的生理學研究和藥物篩選鋪平道路。此次研究證明,甲狀旁腺含有能形......
一項新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的最佳證據,表明科學家在職業生涯的早期最具創新性和創造力。該研究10月7日發表于《人力資源雜志》。“我們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物醫學科學家的工作就不那么具有創新性和影響力了。......
2022年10月10日,愛思唯爾發布“全球頂尖科學家排名”的第四版,超過8300名中國科學家入榜。“全球頂尖科學家排名”依照學者科研產出、GoogleScholarMetrics期刊評分、H指數、成果......
英國《自然》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類干細胞來源的類腦組織能與新生大鼠的大腦整合,還會影響其行為。研究結果或能提高人們構建人類神經精神疾病實際模型的能力。人類干細胞培養的大腦類器官是一種很有潛力......
CuRe試驗計劃總共治療35名患者。他們將對迄今為止在試驗中誕生的三名嬰兒進行持續的檢測直至6歲,以全面評估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出生缺陷的危害性已不必贅述。國家衛健委指出,應采取婚前孕前檢查、產前篩......
10月8日至10月30日期間,中國科技館舉辦“喜迎二十大,科學家精神公益展映活動”。本次活動將面向公眾公益展映《星河一葉》《詩與真》《谷魂》《我是醫生》《袁隆平》《錢學森》6部國產科學家電影,這些影片......
2022年10月10日獲悉,上海萊馥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注射液”研制階段任務。“探索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注射液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初步有效性的開放性臨床研......
家蠶是重要的經濟昆蟲和新興模式生物,10月9日,西南大學發布最新科研成果: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完成家蠶大規模種質資源基因組解析,在全球首次繪就家蠶超級泛基因組圖譜,并率先創建“數字家蠶”......
中新社武漢10月9日電(馬芙蓉陳國雄)記者9日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加拿大地調局等機構科研人員,利用深時地學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技術,重建了高精度的地球大氣氧化歷史,據......
2022年10月8日獲悉,2022年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英文:WLAPrize)于9月29日正式在中國上海揭曉。美國計算機科學與統計學家邁克爾·I·喬丹(MichaelI.Jordan)因其“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