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登一篇長篇報道,以先前發生在中國甘肅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為例,詳細記述了泥石流災害發生的歷史及其各種形成因素。
文章援引了多位地質學專家的研究并指出,舟曲泥石流的發生存在可預見的先兆,并且舟曲地區在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泥石流。此外,雨季、礦物開采、地震以及災害地區本身的地質結構均對泥石流的發生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文章最后還說,地質學家正在積極搜集整理數據、盡可能多地考察各個災區,為應對下次泥石流的到來提供對策依據。
滑坡、泥石流、崩塌滾石等地質災害往往會對人民生命財產、公共設施安全構成巨大威脅。但由于缺少對地質災害運動過程直接觀測,在分析地質災害動力特征時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目前,大型滑坡在高速運動中產生的長周期信......
7月10日,由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復雜山區泥石流災害監測預警與技術裝備研發”在西藏波密縣開展示范點建設,并成功監測到波密縣古鄉雪瓦卡村附近發生的泥石流......
團隊在泥石流溝進行現場調查測量實驗平臺立面示意圖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增加,加上汶川地震后甘肅南部山區整體松動,重大、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開始頻頻光顧生態脆弱的西部,尤其是甘肅。蘭州大學資源環境......
“網絡上有個梗--泥石流(意為畫風突變)。您聽過這個梗嗎?”“沒聽過。”“不過,研究泥石流的,不是更應該叫作來自科研界的‘泥石流’嗎?”“有點道理。”這是《中國科學報》記者與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副......
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隊19日從蘭州出發,開始對中巴公路喀什至紅其拉莆口岸全長424公里范圍進行為期15天科學考察。本次科考旨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天、空、地相結合......
自然資源部的最新消息顯示,全國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8.8萬余處,潛在威脅1600萬人,受調查手段和精度限制,尚有大量地質災害隱患沒有發現。20年前,在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山......
災害風險研究是當前國際減災領域的研究熱點與難點。此前在區域泥石流風險評價過程中,較少考慮承災體的暴露性,同時區域尺度的災害評價單元多采用網格單元、均質單元或行政單元,不能有效反映基本水文過程的綜合地貌......
2017年8月8日,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突發震級為Ms7.0的走滑型強震,震源深度為20km(33.20°N,103.82°E),造成25人遇難。地震誘發數以千計的同震滑坡,為泥石流提供了豐富松散固......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大規模災害性極端氣候頻發,加之汶川地震等地質災害的影響,我國尤其是西南山區的山洪、泥石流災害具有加重趨勢。引導民眾了解泥石流基本概念、形成條件,提高泥石流防災意識有助于防治......
1942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弗吉尼亞”號油輪在美國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河口處拋錨,并且等待著將貨物卸到附近的新奧爾良。不過,它并沒有成功。3顆來自德國U-507潛艇的魚雷導致這艘船只被大火吞沒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