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人排出的糞便中,有1/3到2/3的固體成分是腸道細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腸道微生物組對人體健康有著重要影響,也有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試圖從糞便中分析腸道菌群的特點,獲知有關疾病的線索。
本周剛剛在《自然·醫學》上在線發表的最新一批論文里,兩個跨國科學家團隊就在這一領域做出了新的突破。他們背靠背發表了兩篇論文,分別從近千份人類糞便樣品中,找出了可以用來預測結直腸癌的腸道菌群特征。他們發現盡管兩項研究采納的數據來自歐洲、亞洲、美洲的多個國家,糞便樣本也來自生活在不同環境、有著不同飲食習慣的人群,然而腸道微生物組在結直腸癌發生時有著一致的特異性變化!
其中一項工作由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科學家領銜。他們根據已有的4項結直腸癌研究和1項新增的研究,對386名結直腸癌患者和392名腸道健康的對照組受試的糞便樣品開展宏基因組分析,也就是對糞便樣品中整個微生物群體的遺傳物質進行分析,找出患者腸道菌群有哪些與健康人群有顯著差別。
另一項由意大利Trento大學Nicola Segata教授主導的工作中,科學家們從5個公開的數據庫和2個新增隊列中的結直腸癌患者和健康對照組中獲得了969份糞便樣品,采用鳥槍法宏基因組測序分析,尋找腸道微生物組和結直腸癌之間的關系。
以糞便樣本的數量和人群的多樣化來看,研究人員認為,這兩項研究或許稱得上迄今規模最大的結直腸癌研究。
▲其中一項研究的薈萃分析,涵蓋了來自中國、美國、歐洲多國的樣本(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由于數據來自以往多項不同的研究,樣本的獲取方法、儲存條件、DNA抽提方法等都有所不同,兩組科學家分別設計了優化的統計方法來排除干擾因素。此外,生物信息學家借助宏基因組操作分類單元(mOTUs),對基因片段與它們所屬的微生物進行關聯,不需要分離和培養糞便樣品中的細菌,就可以鑒別和量化樣品中的細菌種類,獲得對腸道微生物群的全面認識。
盡管具體采用的方法不同,兩個研究團隊殊途同歸,分別鑒定出了在結直腸癌患者的腸道菌群中豐度明顯高于健康腸道的細菌物種和菌株,可以作為與結直腸癌相關的生物標志物。Trento大學的研究團隊從中選出了16種差異最為顯著的細菌,該研究的第一作者Thomas博士說:“希望以此為基礎開發一種簡單的診斷工具,無需對整個微生物群測序,同時又具有必要的精確度。”
▲意大利Trento大學的Nicola Segata教授(左數第10個)與其研究團隊
兩項研究結果為結直腸癌的發生提供了新的見解。他們發現,在結直腸癌患者的腸道內,除了過去已知與腸道疾病有關聯的幾種細菌外,還有一種名為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的細菌非常豐富,然而這種細菌通常生活在口腔的某些區域。
過去人們曾認為胃液的強酸性會阻止口腔中的這些細菌遷移到腸道,現在看來卻并非如此。這個結果也提示我們,控制口腔細菌的傳播,或許也是調節腸道菌群的一個重要途徑。
除了找出定植在結直腸癌患者腸道內的細菌種類與健康腸道有哪些顯著差異外,研究團隊通過多個數據庫的訓練,采用機器學習技術建立了預測模型,找出可以用于預測結直腸癌發生的微生物代謝特征。
▲腸道微生物表達膽堿代謝相關的酶的基因豐度在結直腸癌患者中更高(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研究人員對原始宏基因組的匯總分析顯示,結直腸癌的發生與微生物一種降解膽堿相關的基因有關。在結直腸癌患者的糞便樣品中,研究人員發現微生物的膽堿三甲酰胺酶(cutC-lyase)基因大量存在,這種基因表達的酶與膽堿的代謝有關。膽堿是肉類等食物中含有的一種營養物質,腸道內某些細菌種類會將膽堿轉變為可能對人體不利的代謝產物。這一發現進一步說明,腸道微生物群與高脂飲食之間可能存在致癌聯系。
最新全國范圍的癌癥調查顯示,結直腸癌已是我國第三高發惡性腫瘤,且是第五大導致死亡的惡性腫瘤。目前,腸鏡篩查是控制結直腸風險最靠譜的做法。如果在這兩項研究的基礎上,未來通過糞便樣品檢查腸道微生物學特征就可以預測結直腸癌的發生,那么既可以減少人們篩查時的痛苦,也有望獲得早發現早治療的機會。
參考資料
[1] Andrew Maltez Thomas et al., (2019) Metagenomic analy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datasets identifies cross-cohort microbial diagnostic signatures and a link with choline degradation. Nature Medicine. DOI: 10.1038/s41591-019-0405-7
[2] Jakob Wirbel et al., (2019) Meta-analysis of fecal metagenomes reveals global microbial signatures that are specific for colorectal cancer. Nature Medicine. DOI: 10.1038/s41591-019-0406-6
[3] Intestinal bacteria can be used to predict occurrence of colorectal cancer. Retrieved Apr. 2, 2019,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4/fda-ibc040119.php
[4] Global microbial signatures for colorectal cancer established. Retrieved Apr. 2, 2019,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4/udt-gms032919.php
近日,東北農業大學單安山教授團隊成功構建了兼具抗菌活性和細胞穿透活性的“雙功能”自組裝納米抗菌肽用于對抗細胞內細菌,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科學》上。“雙功能”自組裝納米抗菌肽的性能。東北農業大學供圖隨著......
最近,《柳葉刀》發表社論文章指出,當前全球癌癥防治中存在著巨大的不平等,迫切需要相應的數據用于制訂癌癥防控計劃,腫瘤登記相關的真實世界數據因此變得至關重要。腫瘤登記是衡量一個國家癌癥負擔的金標準,能幫......
在人類肉眼難以察覺的微觀世界中,微生物無處不在,它們之間的博弈與互動構成了復雜的生態系統網絡。鐵是微生物維持生存的必需元素,也是微生物之間的博弈互動所爭奪的核心稀缺資源。然而,微生物在鐵元素博弈中遵循......
美國公共衛生局局長維韋克·穆爾蒂3日警告說,飲酒與癌癥之間有直接關聯,會增加至少7種癌癥發生風險,應提高人們對飲酒危害的認識。穆爾蒂當天發布關于酒精與患癌風險的建議,包括在含酒精飲品的標簽上標注致癌風......
癌癥作為致死率較高的疾病之一,一直是人類亟待攻克的難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杜鵬教授和團隊,提出利用植物中的一種蛋白,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從而實現對惡性腫瘤的廣譜抗性。這種跨物種基因工程技術,為人類治療......
代謝重編程作為癌癥的一個顯著特征,體現在腫瘤對營養物質利用方式的改變上,這種變化有助于其無節制地生長和存活。過去幾十年,癌癥代謝研究主要聚焦于葡萄糖,特別是著名的Warburg效應,即癌細胞即便在有氧......
近日,包括天津大學生物安全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北洋講席教授張衛文在內的一個由國際頂尖合成生物學家組成的國際專家團隊在《科學》發文,呼吁謹慎并采取集體行動來解決鏡像細菌發展帶來的潛在風險。據介紹,“鏡像細......
想象一下,有一款新型疫苗,接種時不需要用針扎進肌肉注射,只需在皮膚上涂抹一種乳膏,使用起來毫無痛感,不會引起發熱、腫脹、發紅或手臂疼痛。人們無需排隊等待接種,而且其價格低廉。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
科學家擔心,人造細菌會從培養皿中“逃脫”,從而引發一場全球瘟疫,屆時地球上的生命將無法抵御。近日,38位科學家在《科學》發文呼吁,世界各國政府應該停止資助并禁止有關“鏡像細菌”的研究,因為這種細菌的化......
無論是人類還是細菌,生命過程中都會面臨病毒的威脅。你知道嗎?細菌雖然比人類簡單,卻也有自己的“免疫系統”用來保護自己免受感染。北京時間12月13日,中國藥科大學藥學院藥理系、重慶中國藥科大學創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