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志2日連發5篇論文,報道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項目的重要觀測結果。這些結果將為人類揭示應如何利用這種方法打造一個防御系統,從而防止天體對地球的潛在威脅。
2022年9月26日,DART任務將一個航天器撞向了近地小行星(65803)孿大星的衛星——孿小星。此次撞擊的目的是改變孿小星的軌道,測試小行星偏轉這種防御方法的可行性。《自然》最新發表的研究估算了孿小星的動量變化,并描述了動量如何從航天器轉移到了孿小星。
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團隊確定了DART撞擊后孿小星繞孿大星的軌道周期變化。兩種獨立測量該變化的方法顯示,軌道周期縮短了約33分鐘。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重建了DART航天器對孿小星的影響,其有助于規劃未來任務,并提高對結果預測的確定性。他們還描述了撞擊點的位置和性質,指出撞擊點位于兩塊巖石之間。該實驗室另一組團隊指出,孿小星的軌道速度在撞擊后減慢了。他們認為,從航天器轉移到孿小星的動量,在撞擊產生的噴出物蒸汽的反沖作用下得到了增強。
美國行星科學研究所團隊報道了哈勃太空望遠鏡對羽狀噴出物(由撞擊產生的碎片)的觀測結果,這些羽狀噴出物的速度和演化或能進一步解釋撞擊導致的動量變化。SETI研究所則報道了全球市民科學望遠鏡網絡在撞擊前、中、后對孿小星的觀測數據。他們估算了噴出塵埃的質量和能量,以及其隨時間的演化,這或能幫助人類理解撞擊任務的最終結果。
宇宙中又多了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編號為236845號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侯祥麟星”。4月4日,“侯祥麟星”命名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中國石油大廈舉辦,紀念侯......
根據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1日發表的一篇文章,在近地小行星“龍宮”樣本上發現了尿嘧啶,這是形成RNA和維生素B_3(陸地生命代謝的重要輔因子)的基本構件之一。這些發現強烈表明,核酸堿基如尿嘧啶等或由......
英國《自然》雜志2日連發5篇論文,報道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項目的重要觀測結果。這些結果將為人類揭示應如何利用這種方法打造一個防御系統,從而防止天體對地球的潛在威脅。......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九州大學等日前聯合發布新聞公報說,通過分析“隼鳥2”號探測器從小行星“龍宮”帶回地球的樣本,他們發現其中含有約2萬種由碳、氫、氧、氮、硫等元素組成的有機物分子,其中一些是組成......
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內的國際團隊,首次對日本“隼鳥2”號飛船采集到的小行星“龍宮”表面的樣本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樣本擁有豐富的有機分子。最新發現表明,來自太空的有機物質儲藏了地球生命所......
一顆小行星于英國當地時間13號凌晨在穿越地球大氣層時摩擦燃燒,并在英吉利海峽上空發生爆炸,火光照亮了夜空。這一罕見現象在法國、英國等地均可觀測,并被不少網友拍下。據報道,這顆小行星被命名為Sar266......
2月14日,由北京理工大學牽頭建設的“中國復眼”二期——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項目開工活動在重慶市云陽縣舉行。此次開工建設的“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項目”,作為“中國復眼”二期項目,將落地重慶......
2月14日,由北京理工大學牽頭建設的“中國復眼”二期——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項目開工活動在重慶市云陽縣舉行。北京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龍騰,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沙飛,國家......
2022年無疑是太空年,世人驚嘆于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拍攝到的奇妙圖像,看到了銀河系的黑洞,也見證了中國天宮空間站主要配置組裝完成。展望2023年,科學家們將探索更加遙遠的深空,揭示更多宇宙的奧秘。......
小行星撞地球是小概率事件,但它給地球生物帶來的影響卻可能是毀滅性的——據猜測,恐龍的滅絕很可能就是由小行星撞地球而引發。此前,人們已經能夠測算出小行星的軌道,可以通過望遠鏡努力找出那些可能給地球帶來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