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科學界有什么值得我們關注的事情?從各國耗資巨大的太空任務到基因編輯,英國《自然》雜志2日選出了多項可能在2018年會給科學界帶來影響的事件。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將在新一年延續下去。《自然》發表的總結文章說,加拿大“氫強度圖譜實驗”項目在今年會開始全面運行,這有助科學家獲取更詳細數據來解開一些宇宙謎題。4月,天文學家也將用歐洲“蓋亞”空間探測器獲取的第二組數據集來分析銀河系超過10億顆恒星的位置和運行狀態,加深他們對銀河系的認識。
中國計劃在2018年開展嫦娥四號任務,將探測月球背面區域。印度也計劃在今年發射“月船2號”太空飛行器對月球開展相關探測。日本和美國的探測器預計會在今年與各自的目標小行星會合,采集樣本并送回地球。此外,美國的波音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計劃在今年開展將宇航員送往國際空間站的任務。
疾病治療方面,今年也可能迎來不少突破。文章說,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嘗試將類似CRISPR–Cas9這樣的基因編輯工具引入臨床治療中。首個采用CRISPR技術工具的一期臨床試驗將在今年4月結束,主要目的是通過修改免疫細胞來治療肺癌。一些公司也嘗試在試驗中讓經基因工程處理過的噬菌體借力CRISPR系統來對抗耐藥細菌。年底前,日本會開展首個利用誘導多能干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的試驗。癌癥治療上也可能出現新進展。在基因測序幫助下,科學家有望深入了解那些影響癌細胞生長的基因。
氣候變化方面,文章指出簽署《巴黎協定》的各國將展示他們實現溫室氣體減排承諾的最新進展。根據《巴黎協定》,各方以“自主貢獻”方式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控制在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2攝氏度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實驗顯示,有關粒子加速的新方案具有可行性,現在他們需要真正付諸實施。如果成功,這項技術能最終幫助科學家造出體積更小、成本更低的對撞機。
今年的國際計量大會上,與會代表將審訂新的國際單位制修訂案,包括千克、開爾文、摩爾、安培這些基本單位預計會被重新定義。如果最終獲大會認可,這些新修訂的計量單位將在2019年5月開始生效。
此外,《自然》雜志還把有關古人類在美洲大陸遷移的研究、“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項目助力科學家了解物質在極端狀況下的變化、美國中期選舉和英國“脫歐”對科學界的影響等列為今年受關注的事件。
一項針對基因編輯小麥的田間試驗表明,這種小麥在烘烤時產生的丙烯酰胺(一種潛在致癌化合物)較少。相關研究2月9日發表于《植物生物技術雜志》。此前對嚙齒動物的研究發現,丙烯酰胺會導致癌癥,但它在人體內的危......
2月11日,基因編輯嬰兒事件過去近5年,賀建奎出現在“生物技術治理共同體研討會——回望未來:CRISPR與社會價值”學術會議線下會場。他在報告中提起自己最近在做DMD(杜氏肌營養不良癥)基因編輯治療藥......
用基因編輯技術修復Tamyb10基因的功能,創制抗穗發芽紅麥。中國農科院供圖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綠色輕簡超級稻遺傳解析與分子育種創新團隊聯合作科所等單位成功創制抗穗發芽紅麥,成功將......
1月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21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總第11期)》。中國氣象局科學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介紹,這是中國氣象局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決策服務產品,與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
萊茵溫室氣體審定核查機構認可申請公示。......
12月26日,《中國碳中和與清潔空氣協同路徑》2022年度報告發布會在線上召開,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張大偉在會上發言致辭。張大偉表示,近年來中國的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但大氣污染治理形勢依然嚴峻......
12月21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印發《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第四批)》的通知,包括農田系統溫室氣體減排關鍵技術、新型高效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技術、基于關鍵因子調控的退化濕地儲碳技術等在內的6類共3......
CRISPR/Cas9是源自細菌獲得性免疫系統的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在化學生物學、生物醫學及基因治療中具有潛在應用前景。CRISPR/Cas9技術使用引導RNA(single-guideRNA,sgR......
北京11月27日電據最新一期《自然·生物技術》發表的一項研究,在CRISPR基因編輯系統的基礎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新工具,可以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式剪除有缺陷的基因并用新基因替換它們。......
?基因編輯“工具箱”加速迭代之際,人們仍在期待一款真正安全有效的基因編輯療法落地。?一位美國醫療行業分析師接受采訪時也表示,面對罕見病市場、技術和倫理問題,基因編輯技術的資本投資確實到了需要慢下來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