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自然》網站消息,在經過數月的爭論之后,《自然》雜志5月2日在線發表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Yoshihiro Kawaoka小組的變異禽流感研究論文。
去年,Kawaoka小組和荷蘭伊拉茲馬斯醫學中心Ron Fouchier小組在實驗室分別研發出人造致命性禽流感病毒H5N1。由于可能對人類的危害性,美國國家生物安全科學顧問委員會(NSABB)要求其保密部分研究細節,并對其實驗數據進行了再評估。NSABB于今年3月30日在評估后表示,支持相關研究論文在修改后發表。美國政府也在4月表示同意發表該論文。
Kawaoka說,該研究表明,比關注特殊突變更重要的是篩選突變所帶來的性狀。
此外,荷蘭政府近日也同意Fouchier小組將修改手稿遞交給《科學》雜志。
在人類與癌癥的漫長斗爭中,一大難點在于癌細胞總是能無視細胞死亡的規律,在機體內野蠻生長。例如,基于誘導細胞凋亡的癌癥療法已經出現,但癌細胞常常能逃避細胞凋亡,對這類療法產生抗性、造成癌癥復發。因此,科......
從單分子蛋白質測序到體電子顯微鏡,英國《自然》雜志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列出了有可能在2023年改進科學研究方式的七大技術。單分子測序曙光初現可對樣本中的許多蛋白質進行測序的單分子技術可能即將問世。美國......
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消息,2023年2月1日,德國聯邦食品與農業部向WOAH報告稱,德國發生一起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本次疫情發生地為薩克森-安哈爾特州伯德縣,于2023年1月31日......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此時此刻,我們身體中有數萬億的微生物正在繁衍生息,這些腸道微生物的存在也對人體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少研究已經發現,它們的代謝產物、種群豐度,甚至不同微生物的組成比例都可以改變人......
1月19日,《自然》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劉超團隊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發揮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超大光譜數據樣本優勢,結合歐洲空間局蓋亞(Gaia)衛星數據,科研團......
2023年1月12日,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用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朱彥武教授團隊在《Nature》雜志上發表題為“Long-Rang......
自1月10日起,被世界銀行列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經濟體的70多個國家的作者,如有原創研究被《自然》及其系列研究期刊接受發表,將可免費以金色開放獲取(OA)形式發表。記者從施普林格·自然了解到,該計劃的關......
陳昊在實驗室受訪者供圖近日,多倫多大學博士后陳昊以共同一作的身份(排名第一)收獲了人生中的第一篇Nature,文章介紹了一種高效穩定的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創造了單節寬帶系器件和疊層器件......
12月22日,南開大學化學學院研究員袁明鑒、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軍帶領的科研團隊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研人員合作,圍繞高性能半導體量子點固體合成中面臨的關鍵科學問題,通過表面有機配體化學結構理性設計,發展了......
《自然》本周公布了2022年度十大人物(Natures10)榜單,榜單旨在評選十位在這一年重大科學事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自然》特寫部主編理查德·蒙納斯特斯基表示:“在這充滿危機和精彩發現的一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