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本周,《自然》發布了“2019年度十大人物”。和歷年一樣,這份榜單評選的是這一年里在科學領域有重要影響的10個人。今年,生物醫學相關領域共有5位科學家入選。如《自然》對這份名單的介紹所說,“他們可能已經取得了驚人的發現,或是引起了人們對重要問題的關注,甚至因為有爭議的行為而聲名狼藉”。

    圖片.png

      DNA神探

      三年前的一個下午,Nenad Sestan教授在辦公室聽到隔壁房間里兩名實驗室成員興奮的笑聲。這位神經科學家很快意識到,“超越預期的事情發生了”。

    圖片.png

    ▲Nenad Sestan教授(圖片來源:耶魯大學醫學院官網)

      在耶魯大學醫學院內,研究人員們發現,從死豬身上分離出的大腦,在注入氧氣和一種冰凍的防腐液體后,神經細胞出現了電活動。這意味著,大腦至少部分復活了!原本只是為了研究腦組織而尋找更好的保存方法,Sestan卻發現,這個意外的結果演變為了讓人們重新理解生與死的發現。

      為避免潛在的倫理問題,研究小組迅速聯系生物倫理學家進行評估,并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包括麻醉豬腦以防神經元一致放電——這是意識形成的先決條件。

      Sestan認為他們的結果表明,腦卒中或嚴重腦外傷時可能發生的缺氧,或許對腦細胞的損害并不像過去以為的那么嚴重。但外界的解讀顯然超出了這一點。這項結果4月正式發表在《自然》,迅速引起轟動。由于媒體和科學界的問題應接不暇,Sestan教授坦言還沒有再做進一步實驗。他希望重點可以放在最初的問題上,比如大腦可以維持多久,這項技術是否可以應用到其他器官用于移植。

      CRISPR轉化研究

      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問世不到十年,已在臨床上得到應用。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與其合作者展示了CRISPR基因編輯改造免疫細胞使之不受HIV感染的可能性。

    圖片.png

    ▲鄧宏魁教授(圖片來源: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官網)

      1990年代,鄧宏魁所在的研究團隊發現,CCR5蛋白對于HIV感染人體細胞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2008年艾滋病患者Timothy Brown在通過骨髓移植治療白血病時,他的醫生特地選擇了一名CCR5發生天然突變的捐獻者。Brown后來成為已知的體內HIV被清除的第一人,也就是著名的“柏林病人”。

      為了精確重現“柏林病人”的成功,鄧宏魁教授等人決定嘗試編輯正常的CCR5基因。他們從捐獻者的骨髓中提取了造血干細胞,用CRISPR-Cas9進行編輯,再移植到一名同時患有白血病和艾滋病的成年男性體內。今年公布的結果顯示,在將近兩年時間里,該患者體內依然有一些具有編輯效果的細胞,并且沒有出現任何可能與基因編輯有關的不良反應。鄧宏魁教授認為,這項工作表明CRISPR-Cas9編輯的細胞可以作為骨髓移植的一部分。

      抗擊埃博拉的戰士

      在與埃博拉病毒的戰斗中,Jean-jacques Muyembe Tamfum博士是一位老兵。1976年,他深入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熱帶森林,開始調查一種會迅速致人于死地的神秘疾病。

    圖片.png

    ▲Jean-jacques Muyembe Tamfum博士(圖片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現在,在發現埃博拉病毒43年之后,Muyembe博士正在領導剛果民主共和國應對迄今為止最不穩定的埃博拉病毒爆發。自2018年8月以來,這種流行病已經在該國東北部造成2200多人死亡。

      今年,盡管疫情混亂,他領導的團隊仍然頑強地展開了一項臨床對照試驗,招募到了680人參與。感染后不久接受抗體藥物治療的患者,存活率達到90% !其中一種藥物 mAb114,正來自于Muyembe博士在之前疫情暴發期間從一名幸存者的血液中提取的抗體。

      在退休之前,他還想解決最后一個謎題。他的團隊正在有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地區收集動物樣本,“我要找到傳播媒介。”他說。

      起源追蹤者

      2016年2月,Yohannes Haile-Selassie博士在埃塞俄比亞北部沙漠調查一處遺址時,注意到了地面上一個葡萄柚那么寬的蒼白圓形物。這個物體突出在干燥的土地上,離幾小時前一個牧羊人發現的一塊顎骨只有3米遠。“拿起它之前,我說,‘哦,上帝,這是啥啊。’ ”

    圖片.png

    ▲Yohannes Haile-Selassie博士(圖片來源: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

      Haile-Selassie博士發現的化石是一塊近乎完整的顱骨。研究小組認為,這個顱骨有380萬年的歷史,屬于一種湖畔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與“露西”為代表的阿法南方古猿可能有并存期。那天下午,這支研究團隊用冰可樂、啤酒和舞蹈慶祝了他們的發現。

      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Fred Spoor在《自然》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寫道,這項發現將“顯著影響我們對早期古人類演化樹的思考”。

      盡管Haile-Selassie博士發現過很多珍貴的古人類化石,但他認為這塊顱骨可以列為頭號發現。顱骨被命名為“MRD”,現在他的車牌號上也寫著MRD。

      器官移植倫理學家

      Wendy Rogers教授是澳大利亞Macquarie University的一名生物倫理學家。2015年,她在一次會議上看到一部紀錄片,討論的是政治犯被迫捐獻器官的問題。此后,她從一名學者轉變為一名活動家。

    圖片.png

    ▲Wendy Rogers教授(圖片來源:Macquarie University)

      她的團隊通過檢查論文的方式調查了違規器官移植的問題。調查報告在今年2月公開發表后,引發了二十多篇移植手術的研究被撤稿,原因是這些研究無法提供捐贈者同意方面的證明。

      自2015年起,從犯人身上強行摘取器官的做法已被禁止。盡管如此,Rogers教授認為移植手術的來源合法化和完全透明還不樂觀,有必要進一步規范器官來源。

      附:《自然》“2019年度十大人物”完整榜單

      Ricardo Galv?o:面對巴西政府在亞馬孫森林砍伐等問題上對科學家的攻擊,這位物理學家發聲為科學家辯護。

      Victoria Kaspi:這位天體物理學家利用新型射電望遠鏡CHIME捕捉神秘的快速射電暴(FRB)。

      Nenad Sestan:這位神經科學家復活了無軀體的豬腦,挑戰了生與死的定義。

      Sandra Díaz:這位生態學家和其他144名同事完成了有史以來對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詳盡的研究。

      Jean-Jacques Muyembe Tamfum:他是埃博拉病毒的共同發現者,正在剛果民主共和國與埃博拉展開第10次戰斗,也是迄今為止最艱難的一次。

      Yohannes Haile-Selassie:這位埃塞俄比亞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個保存380萬年的頭骨,震撼了人類的家譜。

      Wendy Rogers:這位臨床倫理學家揭露器官移植研究中的倫理不規范。

      鄧宏魁:表明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安全地用于成年HIV攜帶者。

      John Martinis:他領導谷歌的團隊首次展示了一種性能可以超越傳統計算機的量子計算機。

      Greta Thunberg:這名瑞典少女表達了對氣候問題的憤怒。


    相關文章

    中國科學院大型儀器區域中心物質科學與先進制造領域片區工作交流會召開

    近日,2023年中國科學院大型儀器區域中心物質科學與先進制造領域片區工作交流會在成都順利召開。來自北京物質科學與納米技術大型儀器區域中心、上海材料與制造大型儀器區域中心、東北先進制造與材料大型儀器區域......

    今日實施!首個《實時熒光定量PCR儀性能評價通則》國標來襲!(附全文)

    GB/T42753-2023《實時熒光定量PCR儀性能評價通則》于2023年12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該標準于2023年5月23日發布,是首個關于PCR的國家標準。國家標準《實時熒光定量PCR儀性能評價......

    ACAIC2023精彩繼續:生命科學儀器創新論壇

    2023年11月29日-30日,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主辦、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中國計量大學計量測試工程學院承辦的第八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大會(ACAIC2023)在浙江杭州召開......

    高置信的代謝物鑒定:在多組學分析中獲得有意義的結果

    利用質譜法進行非靶向代謝組學分析,對于新的小分子代謝物的發現來說,是一種強有力的手段。測定碰撞截面(CollisionCrossSection,CCS)已被證明能夠多角度提升對小分子的注釋和鑒定準確性......

    ACAIC2023“生命科學儀器創新論壇”日程發布

    第八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大會(ACAIC2023)定于2023年11月28-30日在浙江杭州召開,主題為“分析儀器創新進展、挑戰及對策”,將邀請科技管理人員、院士、知名學者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參會并作學術報......

    中國科學院全國重點實驗室,落戶“大零號灣”

    11月24日下午,閔行區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在閔行區大零號灣科創大廈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此次合作的核心內容是,核糖核酸功能與應用全國重點實驗室(籌)將落戶在......

    揭曉!談家楨生命科學獎18人獲獎,3位院士在列

    11月18日,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第十六屆頒獎典禮在江南大學舉行。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納斯教授榮獲談家楨生命科學國際合作獎,以表彰其在“細胞周期中的關鍵調控子”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對開辟治療癌癥新途徑具有......

    蘇州市市委書記劉小濤會見丹納赫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彭陽

    11月16日,蘇州市市委書記劉小濤會見了丹納赫集團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彭陽一行。作為世界500強,丹納赫集團在醫學診斷、生命科學等領域處于全球領先水平,深耕蘇州近20年。其中,2021年在蘇州工業園......

    貝克曼庫爾特生命科學與10xGenomics攜手推進單細胞分析自動化

    實驗室自動化和創新領域的全球引領者貝克曼庫爾特生命科學與單細胞和空間生物學領域的引領者10xGenomics,Inc.(納斯達克股票代碼:TXG)宣布建立新的合作伙伴關系,擴展單細胞檢測工作流程的自動......

    醫療AI引領范式革命,國內首家人工智能醫院正式揭牌

    經過十年深耕,人工智能已廣泛應用于醫療領域,嵌入影像學、信息學、生命科學等各個應用場景,為醫療流程降本增效,甚至顛覆傳統范式。然而,由于缺乏統籌的人工智能廠商,醫院內的人工智能應用往往分散、間斷,無法......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