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志17日的特寫板塊中公布了2017年《自然》十大人物,他們在過去一年里對科學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物理學家潘建偉入選。《自然》新聞特寫代理主編布蘭登·馬厄表示,從量子通信、基因組編輯,到一場潛在核危機和美國環保政策的退步,這份人物列表總結了2017年科學的成就與挫折。
十大人物中,潘建偉將中國帶到遠距離超安全量子通信技術的前沿,他的團隊從地球將一個光子的量子狀態傳輸給了1400千米高空一顆軌道衛星上的另一個光子;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合作組織的瑪西亞·布蘭奇西,協助超過3500名研究人員共同捕捉到兩顆中子星碰撞的完美細節;科學家哈立德·圖康,幫助指導建成了中東首個同步加速器,并與該地區其他原本并不樂意或沒有機會合作的國家建立合作伙伴關系。
此外還有國際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執行秘書長拉希納·澤博,即使在國際局勢日益緊張的情況下,他仍致力于推動核不擴散;墨西哥地質學家維克多·克魯茲-阿蒂恩扎,他開發的模型準確預測了墨西大地震的模式;律師安·奧利瓦雷烏斯,他是一名積極爭取學術界性別平等的資深人士;該列表還包括美國環境保護署署長斯科特·普魯特,他因故意削弱美國的污染治理政策,激怒了環保人士和諸多科學家。
醫學領域的年度人物包括,埃米莉·懷特海德,她是首個接受創新癌癥免疫療法的兒童,該療法今年在美國獲批投入使用;美國博德研究所的華人生物學家戴維·劉,他的團隊正在研究如何利用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優化基于細胞的療法;悉尼威斯特米德兒童醫院的癌癥遺傳學家珍妮佛·伯恩,他領導開發了一種創新型工具,能根據DNA序列檢索找出文獻中有錯誤的論文。
馬厄認為,這些不同領域的科學人物在2017年的科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毫無疑問他們將繼續影響科學。
4月1日,“地球時空基準”國家基礎科學中心啟動會暨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在長沙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常務副主任姚玉鵬、副主任張朝林,來自全國地球科學領域的劉經南、周忠和、王會軍、陳曉非、陳......
去年底,在圣迭戈舉行的美國血液學學會年會上,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法比安·繆勒博士報告了一組最新研究數據:15名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在接受CAR-T細胞療法后重獲新生,其中第一批接受治療的患者已保持了......
鈣金屬具有低氧化還原電位和多價性等特性,結合我國豐富的鈣資源,基于金屬鈣的電池體系在未來的能源應用中具有廣闊前景。近日,復旦大學纖維電子材料與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學系、先進材料實驗室、聚合物分子工程國......
磁共振和淀粉樣蛋白PET圖像。圖片來源:《自然·醫學》1月29日,《自然·醫學》再次發表重磅研究:五名兒童時期曾經接受尸體來源人類腦垂體生長激素治療的人,出現了早發的進行性認知障礙,符合阿爾茨海默病的......
近日,已有部分省市及中國農學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陸續公示了擬提名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項目,另外還有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中國化工學會、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等公示了擬推薦項目,以下是項目情況列表(截止......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綜合癌癥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確定了CD95受體上一個可導致細胞死亡的關鍵表位。這種觸發細胞程序性死亡的新能力可能會為改進癌癥治療打開大門。這一發現發表在近期《自然》雜志旗下的《細胞......
前不久,37歲的姜昱丞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Nature論文,這也是他所在的蘇州科技大學首次在Nature亮相。這篇論文澄清了凝聚態物理領域一個20余年來的誤區,并構建了全新理論模型和判定標準。“其實......
在多項重復性研究不支持其結論后,美國羅徹斯特大學迪亞斯團隊3月的《Nature》論文再遇危機:該論文11位作者中的8位給《Nature》高級編輯托比亞斯·羅德爾寫信稱,迪亞斯歪......
自然殺傷性細胞(NKcells)在機體抵御腫瘤進展的先天性免疫反應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Cell上題為“Apan-cancersingle-cellpanoramaofhum......
Nature, 24August2023,Volume620Issue7975, 《自然》2023年8月24日,第620卷,7975期物理學PhysicsPotontrans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