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12-20 16:06 原文鏈接: 《Nature》:2017引用最多的年度論文

      生物通報道:近期Nature雜志展開了2017年度的年終大盤點,包括多項具有影響力的科學事件,年度圖片,以及科學人物。同時雜志也列出了學術媒體,大眾媒體,以及預印媒體中最受關注的論文:

      1月-3月

      Evolocumab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今年3月,兩項新研究發現兩種注射藥物對膽固醇水平的降低比他汀類藥物更多,具有阻擋心臟病或中風發作的潛力。這兩種藥物就是 evolocumab (Repatha) 和 inclisiran,兩者都是針對PCSK9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在2015年批準了evolocumab用于治療一些高膽固醇的患者,數據表明這種藥物可以降低血液中“壞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的循環水平60%。但研究人員沒有證據表明,這種藥物也可以防止心臟病或中風發作。

      一個研究組針對超過27,500名參與者展開試驗,證實了抑制PCSK9可以控制膽固醇和心臟病風險。PCSK9蛋白能通過調節細胞表面上LDL受體蛋白(將LDL運出循環系統)的數量,用以控制血液中壞膽固醇的數量。如果個體攜帶的PCSK9基因存在天然突變,那么就會表達異常低水平的壞膽固醇,并且患上心臟病的風險也降低了88%。但是將這些信息轉化為具有療效的治療方法并不容易,目前已經有一些靶向PCSK9的藥物正在開發或已批準,但是evolocumab是第一個報告這樣大規模試驗結果的藥物。

      inclisiran則是一種下一代PCSK9抑制劑,它能減少肝臟產生酶的能力。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inclisiran可以比他汀類藥物額外降低30%-50%的膽固醇水平。除此之外,inclisiran能持續更長的藥效,這意味著病人不用頻繁地去找醫生注射膽固醇阻滯針。

      這兩項臨床試驗的結果均發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雜志上。

      兩篇NEJM宣布:一種降脂藥確認能增強心臟健康!

      New Results Regulation of Life Span by the Gut Microbiota in The Short-Lived African Turquoise Killifish

      研究表明,動物的腸道微生物與長壽之間有關聯。人類與小鼠在衰老的過程中,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會逐漸降低,從而更容易患上疾病。

      來自德國馬普所的Valenzano教授的團隊對這一話題有極大的興趣,他們主要研究一種叫做非洲青鳉魚的小魚,這種小魚是地球上最短命的脊椎動物之一,幾個月內就會走完一生,因此它們也成了研究衰老的動物模型。

      Valenzano教授表示,“通過腸道菌群的多樣性,你就可以判斷,一條魚是年輕還是年老。” 年輕的非洲青鳉魚的腸道細菌多樣性幾乎可以和小鼠甚至人類媲美。

      那么這些腸道菌群的變化,究竟是衰老的結果,還是衰老的原因?為了尋求答案,Valenzano的團隊決定做一個“糞便移植”實驗。

      在研究中,他們將年輕非洲青鳉魚(6周齡)的腸道細菌移植到中年魚(9周半)體內。為了確保中年魚體內原來的細菌被清除,研究者給它們喂食了抗生素。接著,他們將中年魚放到一個投放了年輕魚腸道內容物的魚缸里,讓它們在那里待上12小時。在第16周的時候,研究人員比較了這些魚的壽命,結果發現:與三個對照組相比,吃下年輕小魚糞便的魚壽命得到了顯著延長,中位數壽命分別提高了21%-41%不等。

      不僅如此,這些攝入“年輕魚”糞便的“中年魚”運動能力也變得跟小鮮肉時期的類似,這表明它們不僅活得更久,而且還活得很健康。

      4月-6月

      An extra-uterine system to physiologically support the extreme premature lamb

      人造子宮的重大突破,一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個可在外部人造子宮中維持超早產羔羊生存的系統。試驗中的羔羊存活了四周,是迄今為止子宮外裝置維持動物穩定機能的最長時間。

      這項研究發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雖然一些羔羊出現了并發癥,進入人體實驗也還需要幾年的時間,但這一“黑科技”在昨日迅速引爆了國內外各大媒體平臺。不僅讓關注孕婦和早產兒的醫生及科研人員看到了希望,也讓不少科幻迷們熱血沸騰。

      拯救早產兒最大的挑戰之一是施加在他們身上的治療措施(機械人工呼吸)也會傷害到他們,比如破壞他們脆弱的肺部。在此之前,研究人員試圖開發出模仿孕育環境的人造子宮,但治療效果不盡人意。尤其是這些胎兒需要依靠體外泵推送血液通過氧合器來進行氣體交換,這可能會使胎兒血液流動失衡并導致心力衰竭。

      在這項新研究中, Alan Flake醫生領導的研究團隊使用一種名為體外膜氧合(ECMO)的系統為胎兒的血液補充氧。他們最后的實驗對象是在妊娠大約110天進行剖腹產的八只羔羊,它們相當于人類的23或24周,處在能夠被拯救存活的邊緣。

      在人體中應用這一系統前,研究者還需要解決一系列問題:舉例來說,人類早產兒比羔羊要小得多,因此需要開發出專門適用于人類的裝置;通過臍帶連接此類裝置與和人類胎兒或許無法實現;需要開發適用于人類胎兒的“羊膜”液等等。目前,人們尚不清楚這種保育方法的長期健康影響。

      7月-9月

      Associations of fats and carbohydrate intake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18 countries from five continents (PUR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柳葉刀》雜志發表的前瞻性城鄉流行病學研究(PURE)數據來自5大洲包括中國在內的18個國家。該研究對不同收入地區35-70歲的135335例研究對象(其中包括42152例來自中國的研究對象)進行飲食攝入與臨床結局相關性研究,隨訪5.3-9.3年(平均7.4年)。對該研究的結果,大家關注焦點集中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攝入量與死亡率之間的關系。

      1月-12月

      RNA velocity in single cells

      RNA豐度是單個細胞狀態的有力指標,但這個指標并不能直接揭示細胞的動態進程,比如細胞分化等。

      這篇BioRxiv文章指出,RNA velocity(RNA速率),即RNA豐度的時間導數可以通過區分標準單細胞RNA測序中未剪接和剪接的mRNA來預測估計。研究人員認為RNA速率是一個矢量,能預測未來幾小時的單細胞狀態,同時他們也在神經嵴細胞系中驗證了RNA速率的精確性,在多個技術平臺上證實了它的作用,重建小鼠海馬分支譜系樹,檢測人類胚胎腦中的RNA動力學。

      未來,RNA速率將極大地幫助研究人員分析發育譜系和細胞動力學,特別是在人類細胞中。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