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Nature雜志展開了2016年度的年終大盤點,包括多項具有影響力的科學事件,年度圖片,以及十位舉足輕重的科學人物。其中包括制作CRISPR技術警示者KEVIN ESVELT、華人醫生張進(John J Zhang),以及寨卡病毒追蹤者CELINA M. TURCHI等。
CRISPR技術警示者KEVIN ESVELT
——他認為基因驅動研究的倫理探討比實驗進展更為重要
十歲那年,Esvelt經歷的一次旅行激發了他對進化研究的興趣,當年讓達爾文提出進化理論的各種動物的多樣性,都令他為之嘆服,“我希望能更具體地了解這些生物是如何誕生的,而且我也希望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時至今日,Esvelt已然成為了一位年輕有為的生物學家,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就在今天CRISPR技術如日中天的時候,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雖然其實驗室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方法,實現了基因在種群中的快速散播,從而可以用于消滅蚊媒疾病(比如瘧疾)或根除入侵物種,但是這也會帶來了一些意料不到的生態鏈反應,甚至被用于制造生物武器。
2013年,當Esvelt正在研究Cas9酶時突然產生了CRISPR基因驅動的想法,“這讓我欣喜若狂,因為這代表著也許人類可以完全擺脫瘧疾。但是之后我又想,‘等等’,”Esvelt說。
順著這個想法,Esvelt開始致力于實驗前的倫理學探討,2014年,他首先敲響了警鐘,呼吁對基因驅動展開公眾討論,并召集了一群科學家在Science雜志上發文,提出需要針對實驗室的基因驅動研究制定出多項防范策略。
所謂基因驅動(gene drive)是指一個能夠快速將特定性狀擴散到群體中去的系統——這里的快速是相對于經典孟德爾遺傳而言。這個概念提出已有十多年,但直到大約4年前CRISPR出現才大大提高了它的實用性,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使得能夠精確改變生物體的DNA。
此前科學家們就利用瘧原蟲對宿主的特殊偏好將小鼠免疫系統的組分引入到了蚊子體內,這樣就有了能夠抵抗人瘧原蟲的蚊子。經實驗證實,這種改變能夠百分百阻斷瘧原蟲的傳播。還有研究人員利用CRISPR/Cas9系統的優勢,進行基因驅動實驗:他們開發了一種新系統——Mutagenic Chain Reaction(MCR)。利用MCR系統,科學家們可將一種雜合突變轉變為一種純合突變。研究人員已經在果蠅中證實了這一系統的有效性,在97%的情況下,MCR系統可將攜帶的突變傳播到染色體上的目標位置。
雖然這些研究人員都嚴格采用了屏障方法,以及額外的預防措施,如選擇將CRISPR與Cas9基因分開到不同的載體上等,但是一些科學家依然認為未來實驗室操作包含CRISPR的實驗,需要慎之又慎,加入多重嚴格約束要求。
同時Esvelt等人也嘗試利用實驗手段確保基因驅動技術變得更加安全,嘗試逆轉其影響。比如去年發表的題為“Safeguarding CRISPR-Cas9 gene drives in yeast”的文章,就演示了利用基因驅動開展研究工作的幾個有效安全保障機制,并提供了首個方法來逆轉基因驅動傳播的改變。
在文章中,研究小組指出采用這一保障措施,在有需要時可以重寫基因驅動介導的群體水平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最初施加的性狀可以逆轉,CRISPR基因驅動系統的生物學“機器”仍然存在,但卻在生物體DNA中失活。這一可逆機制不只是在基因驅動造成意外副作用情況下的一個現成、有用的備用系統;能夠施加或逆轉基因驅動效應有一天也有可能用于管控諸如蚊子、入侵物種和破壞農作物的昆蟲等疾病傳播生物。
通過不斷的努力,今年全球的研究者和決策者越來越重視這一問題,開始就這一技術展開了討論,美國國家科學院發布了一份報告,敦促繼續推進基因驅動研究,但保持審慎。來自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Omar Akbari指出,Esvelt努力讓大眾在恰當的時機注意到了這種新技術的影響,“我認為這要歸功于Kevin。”
隨著CRISPR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需要開發出一些安全保障機制,及可逆能力來確保這一新技術的安全性,實現其巨大的潛力為人類造福。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歷時13年系統鑒定了引起秈稻和粳稻雜種花粉不育的遺傳調控位點,并對其中的一個主效位點進行了基因克隆和分子機制的深入解析,解開了水稻生殖隔離之謎,同時揭示了目標......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科學家們利用基于CRISPR的技術修改了果蠅的基因組,創造了8個生殖分離的物種。基于CRISPR的技術為造福人類健康和安全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從根除疾病到強化食品供應。例如,基于C......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研究團隊16日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新型基因驅動系統Pro-AG,能有效滅活賦予細菌抗生素抗性的基因,其效率比使用CRISPR系統對照方法高百倍。圖片來源......
基因驅動(genedrive)是一種基因工程技術,它促進后代要比正常情形時更頻繁地遺傳來自一個親本的特定等位基因。它已在昆蟲中發揮作用。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
根據英國《自然》雜志24日在線發表的一項遺傳學最新研究成果,美國科學家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于實驗室小鼠中成功開發出基因驅動系統。這一研究結果不但將改良小鼠模型,還有助于科學家研究復雜的遺傳疾......
根據本周《自然》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Super-MendelianinheritancemediatedbyCRISPR–Cas9inthefemalemousegermline,基因驅動作為一種用于增......
科學家們現在可以進行基因驅動研究,而不用擔心自然群體意外傳播問題。研究人員首次證明了兩種分子策略對保護實驗室CRISPR基因驅動實驗的效果他們的發現首次報道在bioRxiv,今天被eLife刊登,表明......
11月29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會議上,各國否決了一項暫時禁止釋放攜帶基因驅動生物體的提議。基因驅動是一種基因工程技術,旨在于目標群體內迅速傳播突變。布基納法索正計劃......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報道在哺乳動物中利用CRISPR-Cas9完成基因驅動。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7月4日的bioRxiv預印本上。基因驅動(genedrive)能將外源基因快速引入動物群體......
基因驅動,漸成生物界“新寵”近年來,“基因驅動”成為生物學界的新興熱門研究領域之一,它指的是特定基因有偏向性地遺傳給下一代的一種自然現象。借助被譽為“基因剪刀”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科學家研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