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3-06 18:28 原文鏈接: 一例卵巢上皮性癌多發皮膚轉移病例分析

    患者75歲,因“腹脹4個月余”于2012年4月27日收入院。入院后盆腔MRI檢查提示占位性病變,考慮來源于卵巢。遂于5月3日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腹腔淡黃色腹水約2900 ml,盆腹腔腹膜、腸管、腸系膜、子宮、膀胱表面均可見散在的結節樣腫物,較大者直徑為0.8 cm,右側卵巢可見質脆、菜花樣腫物,大小為4.0 cm×3.0 cm×3.0 cm,右側輸卵管未見異常,左側卵巢萎縮,左側輸卵管傘端可見直徑1.0 cm的菜花樣腫物,大網膜攣縮、增厚,術中送快速冰凍病理檢查為右側卵巢低分化癌,行滿意的腫瘤細胞減滅術。


    術后診斷:卵巢低分化漿液性腺癌Ⅲc期。患者術后行紫杉醇+奈達鉑(TP)方案化療6個療程,半年后因腹水及血清CA125水平升高首次診斷復發,后續的復發治療中患者發生了鉑類耐藥,遂加用了二線化療藥物(鹽酸吉西他濱、依托泊苷、洛鉑)、生物治療、靶向藥物貝伐單抗治療,至2016年8月10日共計行32個療程化療。2015年7月7日全腹MRI檢查首次發現腹壁瘢痕左側脂肪層內出現小結節影,直徑為0.7 cm;患者未按規定隨訪,至2015年12月27日行全腹MRI檢查提示病灶直徑約2.0 cm(圖1),


    圖1 MRI檢查提示腹壁占位性病變(↑)


    于超聲引導下腹壁病灶穿刺后病理檢查證實為卵巢轉移性癌。治療過程中定期行影像學及婦科檢查,至2016年6月23日皮膚轉移灶廣泛分布于腹部切口附近、上腹部、胸部、上肢等部位的皮下組織,其中可觸及到大小不等的病灶數目達13處之多,較大者為7.0 cm×4.2 cm,較小者為2.0 cm×1.8 cm,結節質硬、活動度差、邊界不清。見圖2。患者于2016年10月因循環衰竭死亡。



    討論


    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是繼腎癌、肺癌和乳腺癌之后的第4個在女性中容易發生皮膚轉移的惡性腫瘤[1]。卵巢癌常見的轉移方式是種植和淋巴轉移,血行轉移相對少見,隨著有效的化療藥物的應用,延長了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時間,使卵巢癌的腹腔外轉移的發生率有所增加,其中皮膚轉移的發生率為1.9%~5.1%[2-3]。目前,關于卵巢癌多發皮膚轉移瘤的病例報道國內外均較少見。


    關于卵巢癌發生皮膚轉移的機制有幾種解釋,如:腫瘤細胞的直接傳播及潛在增長,與手術相關的意外植入,腫瘤細胞通過淋巴或血行轉移,沒有腹部皮膚損傷的患者可能是由于腫瘤栓子通過淋巴或血行轉移[3]。目前,腫瘤如何發生皮膚侵襲和轉移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卵巢癌皮膚轉移的診斷主要通過病理檢查,有時還需要借助免疫組化技術排除皮膚的原發腫瘤。對于皮膚轉移目前尚無標準的治療方案,皮膚轉移通常發生在病程晚期。對于單發的皮膚轉移病灶最佳選擇是手術切除,對于不適合手術切除的病灶,可以采用電凝法、電子束治療、光動力學療法及放療,這些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局部的疼痛、出血和感染[3]。對于出現破潰的病灶,建議生理鹽水清洗后用三溴苯酚鉍和凡士林油藥膏涂抹,以預防出血和感染的發生[4]。


    卵巢癌患者發生皮膚轉移后大多數預后不良,之前文獻報道的總生存時間是確定卵巢癌皮膚轉移后的4~12個月[1]。雖然卵巢癌的皮膚轉移非常少見,但臨床醫師應該意識到卵巢癌不是局限于盆腹腔的疾病,全面的身體檢查和對患者病情充分的評估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略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