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就診
40歲女性,因“發熱、頭痛伴雙耳聽力下降8天”入院。
入院查體:發育正常,營養中等,體溫38.3℃,神志清楚,雙耳聽力下降,左側鼻唇溝稍淺,伸舌稍偏左,雙眼右側視野同向性偏盲。四肢肌力V級,肌張力正常。雙側病理征(-),頸抗可疑,腦膜刺激征(±)。
既往史:患者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壓病”病史,無類似家族遺傳史。
輔助檢查:
血、尿、便常規正常,血沉31mm/h;
糖化血紅蛋白6.8%;
腦脊液壓力180mmH2O,生化、常規、免疫、細胞學正常;
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正常。
影像學檢查:見圖A。
診治經過:患者被診斷為“病毒性腦炎”,給予抗病毒、護腦營養神經治療,頭痛、發熱好轉,聽力、視力改善,約20天后出院。出院時MRI見圖B。
再次入院
出院后2月余,患者因“頭痛伴視物模糊、反應遲鈍1周”再次入院。
輔助檢查:三大常規、自身免疫全套、結締組織全套、腦脊液檢查正常;血沉37mm/h。腦電圖示中度異常腦電圖(原圖未給出)。
影像學檢查:見圖C。
診治經過:再次按“病毒性腦炎”治療后,患者新出現左手反復抖動癥狀,發作時無意識障礙,3~5min后自行緩解;查血乳酸5.8mmol/L;血乳酸最小運動量試驗示乳酸升高;CK-MB36.3U/L;復查MRI見圖D。
MRS:NAA峰明顯減低,Cho峰增高,Cr峰大致正常,可見雙峰的乳酸峰(下圖)。
根據以上資料,患者最可能的診斷是?該種疾病有何特點?
影像分析
圖A:雙側顳葉、左側枕葉可見多發異常信號灶。
圖B:雙側顳枕葉多發異常信號較圖A減少,DWI信號減弱。
圖C:雙側顳頂枕葉及右側頂葉皮質多發異常信號。
圖D:與圖C相比,右側顳葉、枕葉病灶范圍縮小,頂葉DWI信號增強。
補充基因型檢測,結果示:本例顯示常見的線粒體病MEALS致病性突變3243G,且與野生型基因型3243A共存(見下圖)。
診斷:線粒體腦肌病(MELAS型)
討論
MELAS綜合征是是由于mtDNA突變,從而導致線粒體一系列功能障礙的疾病。本病系母系遺傳,但散發患者多見,臨床表現復雜且缺乏特異性,發病機制也未能完全明確,臨床上診斷難度較大。肌肉病理組織活檢是診斷MELAS綜合征的重要依據,但其他疾病如多發性肌炎、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等也可見類似的病理表現;故就診斷的特異性來看,基因檢測逐步成為了診斷MELAS的最重要方法,其中近80%的MELAS綜合征患者為mtDNAA3243G突變。
MELAS綜合征患者的頭部MRI多具有特征性改變,其病變部位與腦血管分布不一致,且呈現游走性和多發性;在疾病的發展演變遷延過程中,病灶此起彼伏,新老病灶交替出現;患者MRS可出現明顯的乳酸峰,該變化與腦組織的異常代謝有關;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NAA峰壓低,尤其在急性期病變顯著。
在本例報告中,患者曾被誤診為病毒性腦炎;其誤診原因分析如下。
(1)患者有與病毒性腦炎相似的癥狀:
①高熱,患者在住院過程中體溫最高達38.8℃;
②頭痛;
③查體示頸抗及腦膜刺激征均可疑陽性;
④MRI示顳枕葉異常信號。
(2)患者不具有MELAS的相關特征:
①年齡,MELAS多于年輕時發病,該患者發病年齡>40歲;
②發育情況,患者無身材矮小,智力低下;
③無家族遺傳史。
(3)MELAS作為臨床相對罕見病,臨床醫生對該疾病的認識不足。
因此,對于年齡較大、發育正常、既往無運動不耐受的患者,我們在臨床過程中應注意詢問患者的相關家族史,觀察臨床表現、頭部影像學和血乳酸檢測等特征性改變;若考慮MELAS綜合征的可能,應盡早行肌肉活檢或基因檢測,用以明確診斷和治療,盡可能的改善患者的預后。目前開展的基因治療是最值得期待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