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3-29 10:38 原文鏈接: 一例表柔比星引起急性心臟毒性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


    患者,女性,62歲。因發現左側乳腺腫物7d于2010年4月26日入本院治療。乳腺超聲和鉬靶X線顯示左側乳腺多發占位,乳腺穿刺活組織檢查結果為癌浸潤。既往患腰椎間盤突出癥10年,雙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0余年,雙下肢靜脈曲張10年,高血壓病史10年。臨床心功能分級為1級,心電圖示:大致正常(圖1)。


    2010年4月30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側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術后病理檢查:乳腺內有3個質硬結節,直徑為1.2、1.0、0.5cm,顯微鏡檢查為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淋巴結可見癌轉移(1/18)。免疫組織化學檢查:ER(+), PR部分(+),HER-2(+/-),分期為pT1N1M0(IIA期)。


    患者乳腺癌有中度復發風險,術后擬采用EC-T方案(表柔比星+環磷酰胺序貫紫杉醇)化療,具體用藥:環磷酰胺1050mg(600mg/m2)+表柔比星130mg(75mg/m2),21d為1個周期。


    心電圖大致正常。

    圖1 患者化療前心電圖檢查結果


    第1個周期化療后,患者出現雙下肢輕度水腫、胸悶,未就診,至第2個周期返院化療時已無癥狀。第2個周期化療后,患者開始出現胸悶,不能平臥, 伴少尿、腹脹,雙下肢水腫、自服利尿劑后(藥名及劑量不詳),雙下肢腫脹較前減輕,胸悶略有緩解,但仍不能平臥,無發熱、寒戰,無胸痛、咳嗽、咳痰,無腹痛、腹瀉,于2010年7月12日再次入院。查體:肺、肝濁音界消失,右下肺叩診呈實音,右下肺呼吸音粗,心臟聽診未聞及雜音,腹稍膨隆,無壓痛反跳痛, 移動性濁音陽性,雙下肢膝關節以下凹陷性水腫。


    血常規檢查:白細胞6.36 x 10^9/L,血紅蛋白105g/L,血小板163 x 10^9/L。血生化檢查:肝腎功能正常,總膽紅素12.9μmol/L, 前白蛋白139mg/L, 白蛋白38.01g/L, D-二聚體0.2mg/L;腦鈉肽前體292.10pg/ml;糖鏈抗原125(CA-125)140.3U/ml;血沉23mm/h。心電圖:肢導聯和胸導聯均顯示低電壓,非特異性T波改變(圖2)。胸片顯示心影增大,肋膈角變鈍(圖3)。超聲檢查顯示:腹腔積液,深約5.4cm,下腔靜脈略增寬,盆腔積液深約2.4cm。心臟超聲檢查:心包積液,射血分數50%。CT檢查:雙側胸腔積液,心包積液,右側葉間積液(圖4)。穿刺抽腹水檢查">腹水檢查:腹水較輕亮,呈淡黃色,細胞總數為470 x 10^9/L,白細胞120 x 10^9/L,李凡它試驗(+),每100ml腹水含蛋白3.6g,乳酸脫氫酶110U/L,胸腹水瘤標記物CA-125 511.4U/ml;腹水病理學檢查:可見多量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少量中性白細胞。


    肢導聯和胸導聯低電壓,非特異性T波改變(變化與心包積液一致)。

    圖2 患者化療2個周期后心電圖檢查結果


    心影增大,肋膈角變鈍。

    圖3 患者的胸部正位片


    雙側胸腔積液,心包積液。

    圖4 患者的CT檢查結果


    入院后診斷考慮多漿膜腔積液,心源性可能,予以限鹽,速尿40mg靜脈注射,每日1次,螺內酯20mg口服每日2次利尿治療。1周后,患者雙下肢水腫較前減輕,自訴胸悶、腹脹較前稍有緩解,腹圍由入院時109cm減少至102cm,體質量由入院時78kg減至75kg,復查CT胸水減少,但心包積液變化不大,而且患者夜間胸悶、憋氣加重,不能平臥睡眠,需吸氧。因保守治療癥狀不能緩解,故進行心包穿刺引流,2次均未成功,并且出現心包迷走反射。此后,行心包開窗引流,引流心包積液>500ml,心包積液未查到癌細胞。心包開窗引流術2 周后,患者胸水、腹水消失,下肢水腫消失。因患者心理恐懼未再延續化療,隨診至2011年4月,無心包積液、胸腔積液及腹腔積液等發生。


    討論


    蒽環類藥物是乳腺癌化療的常用藥物, 包括多柔比星、表柔比星、柔紅霉素、吡柔比星等藥物, 其臨床療效得到認可, 但不良反應尤其是心臟毒性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的應用。蒽環類藥物的心臟毒性分為3類 :(1)急性心臟毒性,指用藥后幾周內發生的心臟毒性,臨床上少見,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包心肌炎等。(2)亞急性或早期慢性心臟毒性,在末次蒽環類藥物給藥結束1年內出現,表現為充血性心力衰竭。(3)晚期慢性心臟毒性,末次蒽環類藥物給藥結束1年后,表現為充血性心力衰竭,與蒽環類藥物累積劑量相關,一般臨床建議多柔比星累積劑量在500mg/m2 ,表柔比星累積劑量1000mg/m2。


    該患者被診斷為蒽環類藥物引起的急性心臟毒性。首先,患者化療前除高血壓外無心臟及其他基礎疾病,心功能臨床評價為1級,化療前基礎心臟情況較好;其次,患者第1 次化療后便出現心臟癥狀,第2次化療后癥狀加重,故屬于急性心臟毒性;后經心包引流術好轉,未予其他針對心包積液的治療,故排除腫瘤、感染等原因。之所以考慮藥物引起的急性心臟毒性,是因為該患者診斷符合中國1994版衛生部藥物不良反應中心推薦的評分法判定的藥物不良反應,即:開始用藥的時間和不良反應出現的時間有合理的先后關系(先化療后出現癥狀);所懷疑的不良反應符合該藥品已知不良反應的類型(既往文獻有蒽環類引起急性心臟損害、心包炎的報道);所懷疑的不良反應不能用合并用藥、患者的臨床狀態或其他療法的影響來解釋;停藥后反應可減輕,再次用藥后癥狀又出現。患者第1 次化療后出現過該癥狀,較輕微,自行緩解,第2次化療再用藥后癥狀重復出現,且明顯加重,故診斷蒽環類藥物引起的急性心臟毒性。


    蒽環類藥物引起的急性心包心肌炎非常少見,僅為一些個案報道,為早期的心臟毒性,其發病機制不清。與慢性心臟毒性不同,在低累積劑量時就可產生,往往癥狀產生在首次用藥后的幾天內,無很好的預測指標。該患者既往無心臟的特殊病史,化療前心臟功能正常。診斷時應注意排除其他疾病所致心包心肌炎的可能,治療方面缺乏成熟經驗,多為對癥處理,比如限鹽、利尿、心包穿刺引流等。心包-心肌炎綜合征病情兇險,有較高的死亡率。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