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資料
患者,女,55歲,因腰痛1月余于2014年4月2日入院。患者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腰部疼痛,無明顯雙下肢的放射痛及麻木感,經休息后癥狀未明顯好轉。遂至當地醫院就診,行CT檢查示:腰椎間盤突出癥。當地醫院給予物理治療后癥狀未明顯好轉,遂來我院就診。
入院癥見:腰部疼痛,活動受限。體格檢查:體溫38.6℃,呼吸20次/min,血壓139/62mmHg,心率100次/min,肝脾肋下未觸及,肝腎區無叩擊痛。脊柱專科檢查:L4,5棘突及椎旁肌肉壓痛陽性、叩擊痛陽性,棘突旁按壓不誘發雙下肢的放射痛及麻木感,腰椎屈伸、側屈、旋轉活動明顯受限。雙下肢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加強試驗陰性,雙下肢肌力、感覺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輔助檢查示:血液分析:白細胞總數7.61×109/L,淋巴細胞總數1.11×109/L,紅細胞總數3.51×1012/L,血小板262×109/L;降鈣素原0.35ng/ml;血沉75mm/h;CRP53.5mg/L;細菌培養提示馬耳他布魯氏菌感染;MRI檢查提示:L4,5椎體及椎間隙T1像為低信號,T2像為高信號,考慮感染可能(圖1a,1b)。
患者住院期間體溫監測呈現典型的波狀熱表現,且多在下午3點至夜晚11點發熱,體溫最高達40℃,并訴有多汗,乏力,腰椎及膝關節疼痛表現。結合實驗室、影像學檢查及患者的臨床表現,可明確診斷為馬耳他布魯氏菌感染性脊柱炎。治療給予床邊隔離,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300mg,靜脈滴注,2次/d;注射用頭孢曲松鈉2g,靜脈滴注,2次/d;利福平膠囊">利福平膠囊3粒,口服,1次/d;鹽酸多西環素0.1g,口服,2次/d。治療10d后,患者體溫逐漸恢復正常,腰部疼痛癥狀明顯好轉,病情穩定出院,囑其出院后定期門診復查。2014年6月7日,患者門診復查,自訴腰部無明顯疼痛,無發熱,但MRI提示L4,5椎體及相應椎間盤異常信號范圍較前增大,T1W1呈低信號,T2W1呈高信號,壓脂呈高信號,考慮L4,5感染性病變較前增大,遂收入院治療(圖1c,1d)。
入院后復查血液分析示:白細胞總數6.03×109/L,淋巴細胞總數1.10×109/L,紅細胞總數3.75×1012/L,血小板總數283×109/L;降鈣素原<0.05ng/ml;血沉59mm/h;CRP4.98mg/L;細菌培養未發現細菌。遂行腰椎穿刺活檢術(圖1e),病理檢查未發現細菌(圖1f),但布魯氏菌血清凝集實驗>1∶200,結合影像學檢查,仍考慮為布魯氏菌感染,治療方案同第1次住院用藥,治療1周后患者病情穩定出院。出院后定期門診復查,無發熱、腰痛表現。
討論
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屬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慢性變態反應性傳染病,又稱馬耳他熱或波狀熱。當布魯氏菌侵襲椎間盤引發椎間隙感染時稱為布魯桿菌性脊柱炎。在我國本病多發于西北和東北的牧區和半農半牧區,而處在非疫區的廣州則很少見,臨床醫生對于本病的診斷多缺乏足夠的經驗,容易誤診和漏診而耽誤患者治療,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對于本病,明確診斷尤為重要。臨床醫生可通過以下幾方面認識本病。
流行病學:本病多發于農牧地區,人通過皮膚直接接觸或吸入被該菌感染的牛、羊等動物的分泌物或皮毛,生食攜菌的乳肉制品等感染。本例患者無典型的流行病學接觸史,自訴發病前曾在家烹飪羊肉,可能與本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
臨床表現:本病典型的臨床表現為:(1)發熱。多為典型的波狀熱表現,常伴有寒戰、頭痛,多在午后和夜間發熱。(2)乏力。患者常自覺疲乏。(3)多汗。汗多且黏稠。(4)腰痛。患者腰背部多疼痛劇烈,影響活動。Bozgeyik等報道22例布魯氏菌性脊柱炎患者中,21例出現發熱(95.4%),20例有腰背痛表現(90.9%),16例出現關節痛(72.7%),19例有出汗癥狀(90.9%)。本病的臨床表現和脊柱結核相似,二者均有發熱、汗出表現,臨床極易誤診。但布魯氏菌患者多表現為典型的波狀熱,而脊柱結核患者多在午后發熱(37.5~38.5°C多見),并無典型的波狀熱表現。此外布魯氏菌患者汗多且黏稠,而脊柱結核患者多表現為盜汗。這些臨床癥狀的不同可為二者的鑒別提供一定的幫助。
影像學檢查:Nas等認為對于本病的診斷盡管X線片和CT能提供一定的信息,但主要依賴于MRI。Bozgeyik等研究發現布魯氏菌脊柱炎在急性期受累椎體、終板、椎間盤MRI檢查T1加權像上表現為低信號,T2加權像上表現為高信號;而在亞急性期和慢性期,受累椎體和椎間盤在T1和T2加權圖像上表現為不均一信號,信號強度和急性期T1信號相比稍增強。本例患者MRI檢查T1加權像上表現為低信號,T2加權像上表現為高信號,這和Bozgeyik的研究一致。也有學者認為對于布魯氏菌的診斷PET/CT也能提供一定的幫助,能夠準確定位病變的位置。
實驗室檢查:對于本病目前通用的實驗室診斷標準是布魯氏桿菌血清凝集實驗>1∶160,或者血液培養能夠發現布魯氏桿菌。雖然血培養結果陽性是診斷本病的金標準,但布魯氏菌分離培養條件要求較高且陽性率較低,通常陽性率只有50%~70%。
本例患者雖然血培養結果為陽性,但是通過反復多次培養后才發現布魯氏菌。目前常用的血清學檢查方法多達16種,每種方法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存在不足之處。Colmenero等提出采用多樣實時PCR法診斷此病比常規檢驗方法更加敏感,且能在4h內得出結果。也有學者認為對于此類患者進行骨髓培養,其敏感度比血培養高,且檢測時間短。本例患者細菌培養發現馬耳他布魯氏菌,且布魯氏桿菌血清凝集實驗>1∶200,可明確診為布魯氏菌感染。
治療:對于本病的治療,衛生部2012年《布魯氏菌診療指南(試行)》推薦:急性期患者一線藥物為多西環素合用利福平或鏈霉素;二線藥物為多西環素合用復方新諾明或妥布霉素,必要時可給予外科治療。章鵬等認為對于經藥物治療無明顯效果以及椎體破壞較嚴重、脊髓神經受壓明顯,或伴有較大膿腫的的患者可采取手術治療,常采取的手術方式為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術。
布魯氏脊柱炎的臨床表現缺乏特征性,多表現為發熱、腰背部疼痛,血液和生化檢查多有感染征象,影像學檢查也多提示為脊柱感染性疾病,易和脊柱結核等感染性疾病混淆。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對于類似病例,不能拘泥于常規思維,經抗感染、抗結核等治療癥狀無明顯改善者,應仔細詢問患者病史,如有與牛羊等動物接觸史或食用牛羊肉制品者,應高度懷疑布魯氏菌感染。可疑病例應及時送檢,血清凝集實驗和血液培養結果如為陰性,應反復進行多次檢測和培養,必要時可行穿刺活檢術,取病變節段組織送病理檢查,依據病理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布魯氏脊柱炎的臨床診斷較為困難,對于本病的診斷是一個綜合分析的過程,絕不能單憑某一項檢查結果或臨床癥狀就妄下診斷,否則極易造成誤診誤治。臨床醫生應提高對于本病的認識,正確診斷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