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趙衛到陜西省委做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專題報告時,曾慨然承諾,到2017年要孵化出100家高科技企業。現在,這個目標已經提前完成。截至今年6月,西安光機所已孵化高科技企業100家,產值30億元,納稅7500萬元,就業4500人。
右圖 中科創星硬科技體驗館里,新一代投影式紅外血管成像儀不僅可以指示血管位置,還可以提示血管深度,引起參觀者的強烈興趣。
左圖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打造的光電子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為入駐企業提供了急需的光電子集成芯片與器件中試平臺。
一個建立50多年、為我國“探月工程”等重大任務作出突出貢獻的研究所,為何要為企業孵化立下軍令狀,又是如何提前完成這份軍令狀的?請看《經濟日報》記者赴西安采寫回的報道。
改革:
硬突破開放硬資源
西安奇芯光電科技的創始人程東正在準備新款光電轉換模塊集成芯片的量產。“我們的產品是全世界最好的。”程東告訴記者,當前,電子芯片已經接近發展極限,光學芯片產業正處于爆發前夜,新產品讓奇芯光電的企業估值從200萬元猛漲到2億多元。而在兩年前,因缺乏資金,此項目曾一度陷入困境。
“中科院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我們和西安光機所成立的聯合實驗室剛申請到中科院的先導專項,參加國家項目——大規模三維光電集成芯片的研發。”程東說,這個項目是未來光子計算機的基礎技術,將使我國能夠抓住高端光通信行業的寶貴機會。
“研究所跟很多企業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向企業開放研發資源,以產業需求為牽引和目標,進行應用研發。”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科技成果產業化負責人、西安中科創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總經理曹慧濤介紹。
受益的不僅是奇芯光電。過去的兩年多,西安光機所做出了“拆除圍墻,開放辦所”的改革,建立了“人才、技術、資本、服務”四位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光機所的高級科研人員、實驗平臺和研發設備可隨時為企業提供研發支撐;在項目初期介入孵化,由西科天使基金為企業提供第一筆資金支持;由中科創星等孵化器對入孵企業提供“物理空間、投資服務、創業培訓、貼身孵化、研發支撐”全流程一站式服務。
這樣大刀闊斧的改革硬突破,源自一個令西安光機所痛心疾首的現實:有太多成果在國家任務完成與課題驗收后被束之高閣。2013年,中科院共有有效ZL2.2萬件,轉化的僅有1955件,實際收益僅為6.75億元。
“研究所不能在應用方面無所作為,不能再孤芳自賞了!”趙衛說,我們做了這么多年科研,除了滿足國家的重大需求外,很少轉化為真正在市場上有競爭力的技術和產品,“讓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財富和就業,應該成為科研機構的基本社會職能”。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西安光機所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拆掉矗立了半個世紀的圍墻,開門辦所,讓創業者共享研究院所的人才、科技、資本等各項“硬”資源。
孵化:
硬資源培育硬科技
在“雙創”熱潮涌動的今天,創業是個熱詞。開發APP、做“互聯網+”,是大多數創業者的起步之路。西安光機所偏偏與眾不同:他們的孵化器,有樓房,更有廠房;他們的創業者,會用互聯網,更依靠“硬科技”。
西安中科晶像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洪信就是這樣一個創業者。“我們做LED光源投影,這個技術過去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成本高,做到2K分辨率的一顆顯示芯片就要兩三萬元;二是亮度不足,正常的100英寸顯示,應該達到1700多流明,而過去該技術只能達到不足1000流明。這兩大問題,我們都圓滿解決了!”趙洪信說。
解決關鍵問題后,在大尺寸顯示方面,新的LED光源投影技術已經比平板電視具備更多優勢,該技術將不再局限于每年110億元的傳統投影市場,可以進軍家電行業。有獨特技術優勢的中科晶像成立僅2年,產品就已進入市場,并獲得了700多萬元的營業收入。
在趙洪信看來,企業的發展、技術的突破,離不開西安光機所的扶助。公司成立時,西科天使基金投入500多萬元;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期間,光機所的實驗平臺和研發設備為企業提供了支撐;未來的發展,更離不開光機所的新平臺——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
今年8月,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聯合地方政府、高校、院所及企業共同發起成立了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研究院總經理秦占陽告訴記者,這個平臺是用一家LED光源生產企業的廠區改造而成,原來的LED生產線被保留,又新添了很多專業實驗設備和檢測設備,為入駐企業提供芯片樣品生產和技術中試平臺。同時聯合成立的天使投資基金總規模10億元,首期規模5億元,現已引進高科技企業12家。
“能入駐這個平臺,太實惠了!”趙洪信說,“做光學芯片加工的工廠往往任務飽滿,公司做芯片研發時因為量小,給錢工廠都不愛做,插空做單價也高,有了自己的平臺就方便多了”。
真金白銀的投入,專業扎實的平臺,目標是培育出中國自己的新一代“硬科技”。“硬科技是具備核心技術的高科技,難以模仿和山寨,它不是互聯網這樣的虛擬經濟,而是智能制造和工業4.0的基石。”曹慧濤表示,作為國內第一個專注于“硬科技”的孵化器,中科創星要培養企業練內功,不怕企業掙慢錢。
中科創星與西安萬科合作共建的西北首個一站式青年科技創客社區“中科創星&萬科云眾創社區”,最近也建成開放。中科創星青年科技眾創社區品牌負責人馬力表示,這個社區是為服務年輕的“硬科技”創業者而建。“很多人想入駐,我們會加以選擇,要做真正的青年‘高科技’創業社區。”馬力說。
發展:
硬科技帶來硬實力
硬科技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很多社會資本不愿意投向硬科技,很多企業也不愿意“苦練”硬科技。2014年,全國開展R&D(研發)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只占總數的16.9%,擁有研發機構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只占總數的12.6%。
專注于硬科技孵化的西安光機所,會不會吃力不討好?記者調研中發現,硬科技帶來硬實力,市場給了專注內功的“雙創”者們一個漂亮的高分。
去年,記者在西安光機所采訪時就曾注意到一家叫做中科微光的初創公司。這家公司做出了全球最細的內窺鏡導絲,在血管導航手術領域搶占了技術先機。同時他們又研發出一款人稱“扎針神器”的小產品——投影式紅外血管成像儀,輕輕一照即可顯示皮下靜脈血管的位置,方便醫療注射。中科微光公司CEO朱銳當時曾告訴記者,這款血管成像儀銷售非常好,但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仿冒產品。
今年再次造訪這家公司,記者發現,血管成像儀又有了新品。新款增加了深度指示功能,可指示血管深度。公司副總經理李嘉男介紹,由于技術儲備深厚,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盡管存在山寨和跟風產品,中科微光公司的血管成像儀銷量依然越做越大,現在已經占據了七成的市場份額。
中科微光這樣依靠硬科技帶來的硬實力而發展良好的企業,在西安光機所的孵化器里并不鮮見,這從他們的天使投資基金收獲就可見一斑。作為我國第一個專注于“硬科技”的天使基金,西科天使基金一期1.3億元已完成全部投資,共投資項目51個,帶動社會投資超過5億元;截至目前,已有累計11個項目完成投資后基金浮盈1.4億元,其余項目的未來收益全部為凈收益。
“和很多高校科研院所不一樣,我們投技術、投錢、提供配套服務,但堅決只參股不控股。我們堅持研究所的定位,孵化企業但是不辦企業。”趙衛說,高科技創業企業需要資源扶持,但不需要行政干預。參股不控股的原則,可以去行政化,堅持“幫忙不添亂”“到位不越位”,寓監管于服務,幫企業實現規范治理,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
改革硬突破,開放硬資源,培育硬科技,發展硬實力。圍繞“硬”字做文章的西安光機所,在提前完成孵化百家企業的目標后,又定下了更為宏偉的目標。曹慧濤說:“我們希望,到2020年孵化出1000家高科技企業,培育8個獨角獸企業。我們要致力于打造創新發動機、打造全球第一的硬科技創業生態,成為科技創業者的首選合作伙伴。”
中國江蘇網訊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省科技廳圍繞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扎實開展調查研究。其中,為切實提高我省科技成果轉移和產業化水平,積極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省科技廳4月起啟動“......
光明日報武漢6月15日電北京時間6月14日,武漢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的《液態金屬用于高熵合金納米顆粒的合成》,武漢大學教授何光存為通訊作者的《三蛋白互作自我調節寄主植物抗蟲性》,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李國田團......
以“智行天下能動未來”為主題的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于5月18日—21日在天津舉辦。大會智能科技展設置了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等10個主題展示區和5G、智能網聯車2個智能體驗區,展示了智慧病房系統、智......
5月12日,我們將迎來第15個全國防災減災日。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技研發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被應用于防災減災領域,一大批科技含量極高的防災減災設備投入實戰。地震預測、火災救援、臺風預報……在......
5月6日—7日,由國際地理聯合會農業地理與土地工程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陜西理工大學、漢中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生態產業化與全面鄉村振興國際論壇在陜西省漢中市舉行。來自亞洲、歐洲、大洋洲的......
“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交通、旅游等實體經濟重要領域深度融合。”4月20日下午,國新辦舉行一季度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在答問時表示,將用好融合應用這把金鑰匙,開......
最近,關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培養的好消息不斷:年底前,河北省將啟動首次技術經紀專業職稱評審工作;科技部火炬中心印發《高質量培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培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
為深化津冀科技創新合作,2月22日,河北省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天津市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到滄州渤海新區調研座談,并與黃驊市發展改革和科技創新局負責同志座談。會上,雙方就近期重......
14日從成都市科技局獲悉,2023年成都市科技創新暨成果轉化工作推進會日前召開。會議提出,將把全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作為2023年成都科技創新工作“一號工程”,從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平臺牽引作用、推動......
各有關單位: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關于下達2022年第四批推薦性國家標準計劃及相關標準外文版計劃的通知》(國標委發〔2022〕51號),由全國科技評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580)歸口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