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4-18 15:23 原文鏈接: 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國科學家做到了

      隨著人類探索太空的深入,未來人類能否在太空正常生活、繁衍后代?空間微重力和輻射等特殊環境會不會對生殖造成不良影響?迄今為止,沒有人能夠明確回答這些問題。

      為了解開這些疑惑,4月6日發射的我國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把6000余枚小鼠早期胚胎帶上了太空。它們能否像在地球一樣正常發育?人們對此充滿期待。

      正在在軌運行的我國“實踐十號”衛星把5000枚小鼠早期胚胎帶上太空。通過特殊顯微鏡,我國科學家成功觀測到小鼠胚胎從二細胞在太空中成功發育成囊胚的全過程。這是世界首次證明哺乳動物胚胎細胞可在微重力高輻射條件下分裂發育。

      據新華社4月17日報道,經過數天的太空旅行,實踐十號上傳來好消息:小鼠早期胚胎在太空中順利完成從2細胞到囊胚的全程發育。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實現哺乳動物胚胎在太空發育。

      “對哺乳動物早期胚胎在太空發育的研究迄今只有三次嘗試。”這項實驗的負責人、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段恩奎說。

      第一次是20年前。1996年,美國哥倫比亞航天飛機將49枚小鼠2細胞胚胎送上太空,結果無一發育;此后國外再無進行此類實驗。

      第二次是10年前。2006年,段恩奎領導的團隊利用我國實踐八號育種衛星留軌艙,開展了小鼠4細胞期胚胎太空發育實驗,首次獲取了太空中的小鼠胚胎圖片,但遺憾的是它們在太空未能完成發育。

      第三次就是實踐十號任務。“這十年來我們沒有放棄,這一次終于成功了,在世界上第一次證明了哺乳動物早期胚胎在太空微重力條件下,完全可以發育到囊胚階段。”段恩奎說。

      為了實現這一科學目標,科學家們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研究員張濤領導的胚胎培養載荷研究團隊將地面上一個龐大復雜的胚胎實驗室濃縮成了一個微波爐大小的培養箱和一個電控箱,且使其具有密閉培養、自動搜索識別顯微成像、遙控固定、圖像下傳等功能。

      正在在軌運行的我國“實踐十號”衛星把5000枚小鼠早期胚胎帶上太空。通過特殊顯微鏡,我國科學家成功觀測到小鼠胚胎從二細胞在太空中成功發育成囊胚的全過程。這是世界首次證明哺乳動物胚胎細胞可在微重力高輻射條件下分裂發育。

      十年來,科學家們深入分析研究,對太空胚胎培養方法和固定技術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改進。

      “比如,我們科學團隊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保華教授合作研發了胚胎密閉培養體系,研制了適用于太空胚胎培養的特殊培養液,開發了進行大量早期胚胎冷凍、解凍的新技術,以前一次能冷凍1到10個胚胎,現在能一次冷凍50到100個左右。”段恩奎說。

      此外,科學家們還研制出了適合太空遙操作的胚胎固定技術,反復研究篩選出了培養單元中胚胎培養液的最佳比例,探索出胚胎固定時最佳的固定液流速……

      在實踐十號上,安放小鼠胚胎的裝置在19個載荷中屬于最受關愛和特殊照顧的“寵兒”。

      “它在發射前8小時最后一個裝上衛星,以最大程度縮短在地面停留的時間;在轉運及裝載過程中要求不能斷電超過20分鐘,以保證它的狀態,事實上僅斷電了12分鐘。另外發射前4小時要進行一次自動搜索顯微成像。”段恩奎介紹。

      進行發育實驗的小鼠胚胎被分為4個單元,每個單元內有150個左右胚胎,衛星入軌后每4小時照相一次,記錄它們的狀態,直到96小時為止。“在72小時左右,2細胞胚胎就發育到囊胚,和地面上時間基本一致。”段恩奎說。

      據介紹,發育成囊胚的胚胎如果沒有及時在母體子宮著床,就會慢慢死去,所以這些小鼠胚胎無法回到地球繼續生長發育。“如果將來有機會短時間就能回收這些胚胎,比如3天,也許就可以及時將它們植入母體,看能不能生下健康的小鼠,那將是更重大的突破。”段恩奎說。

      除了用于發育實驗,還有一部分胚胎在裝星后72小時要在太空中被注入固定液,固定一定的階段后,隨返回艙回歸地球,用于完成此次實驗的另一個科學目標——探討太空環境對胚胎發育影響的作用機制。

      “希望這些小鼠胚胎能安全度過回歸地球的艱難旅程,我們將立刻把它們運回實驗室進行全方位分析研究,與地面對照實驗結果比對,分析胚胎形態變化,進行基因蛋白監測,篩選出影響太空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的相關基因。”段恩奎說。

      “我們希望能為未來人類太空活動中生殖健康提供科學依據。”段恩奎說。

      他同時指出,人類能否在太空繁衍等謎團需要通過一系列嚴格的科學實驗來一步一步解開,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能夠在太空實現發育只是解開人類太空繁衍眾多謎團的第一步。

      “這次實驗的成功標志著人類空間探索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小鼠胚胎發育的一小步,卻是整個人類繁殖技術的一次巨大飛躍,”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薛人望教授告訴中國日報。薛人望說,除了用于未來進一步研究人類在太空中的繁殖技術以外,本次試驗中研發的胚胎密閉培養體系還可用于為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不孕不育夫婦提供試管嬰兒的服務,因為這些國家的人們難以獲得那些高精尖的胚胎培養儀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教授David Elad告訴中國日報,本次實驗的成功不僅是輔助生殖技術的一次飛躍,在科學上也是一項卓越的成就。

      “從2-細胞胚到胚囊這個發育階段,對于胚胎的成功著床和之后胎兒的發育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個階段,胚胎會完成大量的遺傳轉化,這些轉化既受生物起源的影響,也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在以往對人的體外受精研究中,仍有許多胚胎最終無法發育成囊胚。而在太空微重力條件下,不進行人工干涉就能完成2-細胞胚到胚囊的整個發育過程,反映出研究團隊對早期生殖過程中各種生物因素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尖端技術的高水平應用,”David說。

      “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現是段恩奎教授及其團隊在過去十年間不懈努力、辛勤耕耘的結果,”加拿大UBC大學醫學院副院長Peter C.K. Leung教授告訴中國日報。他表示,這項成果不僅影響巨大,而且對于拓展繁殖生物學的新前沿以及促進人類健康福祉均有深遠意義。

      實踐十號主要的科學目標是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環境,開展涉及微重力流體物理、微重力燃燒、空間材料科學、空間輻射效應、重力生物效應、空間生物技術6大領域的19項科學實驗,研究在微重力條件和空間輻射條件下物質運動及生命活動的規律。該衛星總設計壽命15天,屆時將利用返回式衛星技術按預定程序返回地球。衛星返回后,科學家將對發育了的小鼠胚胎進行進一步的實驗分析。

      【延伸閱讀】“實踐十號”為何搭載小鼠細胞去太空

      ——專家解讀定量研究輻射對基因組穩定性的影響

      4月6日凌晨升空的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搭載了一項科學實驗:空間輻射對基因組的作用和遺傳效應研究。這項研究通過三種對比實驗來研究空間輻射對基因組的影響。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杭海英研究員的一項實驗就在實踐十號衛星上。他正期待著幾天以后返回地面的小鼠細胞能帶給他期望的結果。11日晚,杭海英接受了科技日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空間環境中的高放射性輻射和微重力是人類空間活動面臨的兩個有害因素,必須對其作出客觀評估,并據此尋找到恰當的應對方法才能保證人類長期空間活動的順利進行。”杭海英一語道破了其實驗的最終目的。他和團隊設計了太空實驗,以哺乳動物的細胞為樣本,定量研究空間輻射對基因組穩定性的改變情況,為將來開發更靈敏的空間輻射生物學效應檢測方法奠定基礎,并為太空輻射的風險和防護研究提供新的基礎數據和檢測手段。

      實踐十號衛星在軌模擬圖,不需要太陽能板。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

      杭海英團隊的科學實驗是要通過三種對比開展研究。

      第一種對比。衛星上攜帶了小鼠的細胞,這些細胞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常的小鼠細胞,一類是有缺陷的小鼠細胞。杭海英說,這些有缺陷的細胞就是基因組不穩定、容易受損傷的細胞。團隊希望通過正常細胞和有缺陷細胞在太空環境下改變的對比,了解微重力和高輻射環境對細胞的影響情況。

      第二種對比。將兩組小鼠細胞受微重力和高輻射影響的時間分別選定為一天和五天,對比兩種情況下的影響情況。在此前,杭海英在地面上做模擬實驗發現,在一天的微重力環境下,細胞損傷極大,但在五天的微重力環境下,細胞的損傷并不是累加的,它反而有了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團隊想通過小鼠細胞的太空微重力之行,查驗一下模擬條件下的實驗是否準確。“如果結論與地面上是一致的,那么將來就可以考慮,讓航天員在細胞損傷較大的第一天通過藥物預防,而之后則不需天天補藥。”杭海英說。

      第三種對比。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做小鼠細胞實驗,在地面上也做相應實驗,從對兩者的分析中找出微重力和輻射環境對小鼠細胞的影響,研究地面模擬環境下基因組穩定性改變的機制,從而深入探討空間環境對細胞基因組穩定性的影響及其機制。

      杭海英認為“空間輻射對基因組的作用和遺傳效應研究”是一項創新性的研究。他說:“關于高輻射對生命的傷害早已有定論,但是在微重力和高輻射雙重條件下,二者對生命的損害是簡單疊加的嗎?或者是超疊加的?我們希望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希望發現差異表達的基因,并對此基因做進一步的功能驗證,以獲取新的空間輻射敏感標志生物分子。”

    相關文章

    【中國科學報】4秒電磁彈射微重力實驗裝置啟動試運行

    7月1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獲悉,其研制建設的4秒電磁彈射微重力實驗裝置已于近日啟動試運行。該裝置達到了4秒微重力時間、10μg微重力水平、過載加速度不超過5g、實驗間隔不大于1......

    微重力和醫學:為什么我們要在太空中測試癌癥藥物?

    加州大學(UC)圣地亞哥分校的科學家們將成為第一批在太空中測試兩種癌癥療法的研究人員,他們將新的干細胞實驗發射到國際空間站,并將研究太空如何影響宇航員的干細胞健康。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桑福德干細胞研究......

    在植物適應空間飛行微重力環境研究方面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光合與環境生物學實驗室研究員蔡偉明研究組在iScience上在線發表題為Pectinmethylesterasegene AtPMEPCRA ......

    我國完成一微重力環境技術試驗系國際首次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科研人員6月13日在瑞士杜本多夫,利用歐洲失重飛機成功完成了微重力環境下陶瓷材料立體光刻成形技術試驗,這在國際上是首次,同時完成我國首次金屬材料微重力環......

    “實踐十號”微重力下的新科研

    “實踐十號”衛星在軌模擬圖。中科院供圖“實踐十號”是專門用于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空間實驗的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衛星于2016年4月6日在酒泉衛星中心發射成功,整星在約250千米高度的近地圓軌道運行......

    模擬微重力對輻射誘導個體間信號通訊作用研究中獲進展

    深空載人飛行是航天發展的必然趨勢,要實現人類在外太空長期駐留就必須建立良好的生命生態保障系統。植物能夠提供食物、氧氣和水的循環利用,是空間生命生態保障系統的核心組成。為了應對空間粒子產生的輻射損傷,植......

    模擬太空微重力系統條件對合作及攻擊行為的影響

    回顧21世紀,從我國第一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及著陸,到神舟六號、七號及九號飛船的搭載人數遞增至三人,任務難度逐漸增大,中國星辰大海的航天事業正猛速推進。伴隨著宇宙停留時間和停留人數的增加,......

    天舟一號飛行任務開展哪些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經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4月20日19時41分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飛行任務中,主要開展了哪些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4月19日,新華網在海南文昌采......

    技生所空間微重力與輻射效應耦合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空間粒子輻射對人體的健康風險日益得到關注。微重力是空間最為重要的極端環境條件之一,研究其對空間輻射旁效應和適應性反應的調控過程和機制對空間輻射危害性的正確評估和防護有重要的......

    新一代微重力測量儀成功用于實踐十號

    4月24日,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510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由該所研發的微重力測量儀、雷達應答機、熱控對流風扇等24臺實踐十號星上產品經過飛行試驗,全部工作正常、性能穩定。其中,微重力測量儀首次......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