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一早,伴隨著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實現了第400次發射。此時,距離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飛,過去了51年多。數十年前,中國將運載火箭命名為“長征”,以寓意中國火箭事業一定會像紅軍長征一樣,克服任何艱難險阻,到達勝利彼岸。這51年,中國“長征火箭家族”步履鏗鏘,不斷刷新著中國人探索浩瀚宇宙的“太空里程”。
伴隨“中國長征火箭家族”的壯大,這些年,“上海造”的長征系列火箭也歷經三代發展:
第一代“長征四號甲”:從零突破、歷經10年光景
“上海造”長征系列火箭的第一代是1988年9月7日成功首飛的長征四號甲運載火箭,這枚僅僅發射了兩次的火箭,奠定了上海航天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展基礎。
長征四號系列火箭的發展與20世紀70年代中國通信衛星和氣象衛星的發展緊密聯系。長征四號甲火箭從開始研制到首次發射,前后經歷了10年光景。這個漫長的過程,曾讓其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敬良感嘆:十年磨一劍,甘苦寸心知。
1988年9月7日,長征四號甲火箭首戰告捷,把第一顆風云氣象衛星送上太空,開創了中國中大型運載火箭首飛一次成功的新紀錄,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國家。
第二代“長征二號丁”“長征四號乙”“長征四號丙”:涌現金牌火箭、在國際市場上贏得口碑
在“長征四號甲”的基礎上,上海航天人不斷改進、持續優化,研制出“長征二號丁”“長征四號乙”“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
這代現役火箭截至目前總共發射了138次,涌現出“優質運載火箭”“金牌火箭”,承擔發射了中國風云系列氣象衛星、中國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世界首顆地球軌道外的專用中繼通信衛星 “鵲橋”等重大型號任務。
比如,“長征二號丁”就是一枚有故事的火箭。近幾年,“悟空號”“墨子號”等人們耳熟能詳的衛星都是乘著它的座駕進入太空的,這也讓它在國際市場上有了一定口碑。
第三代“長征六號”:商業發射領域的“先行軍”
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六號是“上海造”長征系列火箭的第三代,截至目前已完成8次發射任務。
“長征六號”主要用于小型航天器的快速發射,同時具備可擴展能力以用于中型航天器發射。
2015年9月20日,“長征六號”首飛,托舉著20顆衛星直沖云霄,創造了中國乃至亞洲“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拉開了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投入使用的序幕,也為中國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型譜構建和系列發展奠定基礎。
自其首飛成功以來,“長征六號”積極探索商業發射市場,成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中探索商業發射領域的“先行軍”。
據香港星島網等港媒報道,香港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香港科大”)21日宣布,將于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名為“香港科大-雄彬一號”的多光譜光學衛星。此項目是香港科大作為香港首家發射衛星的高等院校,邁向建立......
8月9日6時5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環境減災二號F星。環境減災二號F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支持立項,由生態環境部與應急管理部聯合牽頭組織研制的......
2023年7月23日10時50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銀河航天靈犀03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由銀河航天公司自主研制,衛星配置了數......
低軌星座建設是國家戰略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等功能的需求不斷增加。低軌星座建設可以提供更加精準、實時、高效的服務,滿......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北京時間2023年7月13日,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簡稱“微笑衛星”)中歐評審委員會主席正式簽署SMILE任務轉正樣設計評審報告,標志著該任務完成初樣階段全部......
7月9日晚間,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的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攜手遠征一號S上面級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精準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
北京時間2023年6月20日11時1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試驗二十五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主要用于開展新型對地觀測技術試驗......
Astranis是一家規模相對較小的太空公司,總部設在加州舊金山,其使命是為服務不足的地區帶來適當的互聯網連接。第一顆Astranis衛星現在已經進入太空,并且該技術正在按預期運行,因此該公司正在計劃......
記者從劉建強同志治喪委員會方面獲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劉建強同志在工作會議現場突發疾病,送醫搶救無效,于2023年5月25日3時42分在北京去世,享年59......
近半年來,幾乎每隔幾天,大連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大工)航空航天學院教授于曉洲就要跑一趟北京。5月10日,由該校航空航天學院微納衛星與電推進團隊研制的大連1號-連理衛星(以下簡稱大連1號)搭載天舟六號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