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然資源部獲悉,今年上半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并網容量和發電量同比分別增長25.5%、22.7%,在建和新開工項目建設總規模同比增長64%。調查顯示,有超過六成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企業營業收入實現同比增長。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發展向好,交付海工訂單金額是去年同期的2.2倍。總體上看,我國海洋新興產業增勢較好。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曉健介紹,今年上半年,我國一批海洋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海上風電無淡化海水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技術海上中試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半潛式海上漂浮式光伏發電平臺交付并穩定運行,我國自主研發海洋一類新藥“注射用BG136”正式啟動臨床試驗,海洋預報芯片“媽祖·海浪”投入業務應用,深海多功能移動作業系統、科考海工兩用型水下纜控潛器分別完成4500米級、6000米級海試,自主研發的首臺2500米級超深水打樁錘海試成功,數字孿生智能科研試驗船“海豚1號”首航,20兆瓦半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下線,海底地震勘探節點采集裝備生產線投產。海水淡化工程穩步推進,唐山海港5萬噸/日、舟山嵊泗5000噸/日的海水淡化項目正式供水,國內一批企業相繼中標沙特、阿爾及利亞等國家的多項海水淡化項目。
海洋產業融合發展成效顯著,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加快。“海上風電+”融合發展取得新進展,首次實現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直供海上油氣田群,廣東青洲、福建興化灣、山東昌邑等“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水制氫”融合示范項目穩步開展。海洋油氣、深遠海養殖、海上風電產業的發展帶動海工裝備需求持續旺盛,海工交付訂單金額為近五年同期最高水平,比上年同期增長116.7%。全球首艘M350型海上浮式生產儲卸船、“耕海1號”二期海洋牧場綜合體相繼交付。天津港建成數字化料場平臺,提升煤炭采制樣系統智能化水平;日照港正式上線運行采用“5G+物聯網”等新技術實施的“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務”智慧設備管理平臺,提升智慧綠色港口效能;智能數字化浮式生產儲油船“海洋石油123”號正式交付,為智能化油氣生產運營奠定基礎。
從自然資源部獲悉,今年上半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并網容量和發電量同比分別增長25.5%、22.7%,在建和新開工項目建設總規模同比增長64%。調查顯示,有超過六成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企業營業收入實現同比......
航天如何賦能海洋產業?11月15日至17日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舉行的“科創中國”航天賦能助力深海產業創新論壇上,院士、專家認為,中國的衛星已聯網成星座,用好其高、快、寬、全的“天眼”優勢,可促進藍色海洋......
根據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和廣東省財政廳日前聯合印發的《廣東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專項項目管理辦法》,廣東將通過專項資金扶持來助推海洋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科技成果的轉化、產業化和市場培育,并加強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