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所,新鄉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第一次通過直接的電生理證據,證明了頂葉皮層的神經元在急速快速眼動過程中的活性不同,介紹了后頂葉皮層神經活動對快速眼動過程的影響,相關成果公布在神經學重要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百人研究員張鳴沙博士,這項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 科技部973計劃和“浦江人才”計劃等基金資助。
通過快速眼動,靈長類動物可以將眼球快速轉向需要注意的物體,因此對其生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常情況下,靈長類動物每秒鐘約做3次快速眼動。此外,當快速眼動是指向一個已經預期的位置時,一部分快速眼動可以在極短的反應時間(SRT)內產生,這部分眼動被稱為急速快速眼動。
為研究急速快速眼動的神經機制,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記錄了恒河猴后頂葉皮層的腦區之一―后頂葉皮層頂內溝外側區(LIP)在間隔眼睛運動任務(gap task)中的神經電活動。間隔眼睛運動任務是一種特殊的眼睛運動任務,在該任務中,眼動目標并不是在注視點消失的同時出現,而是在注視點消失一段時間后才出現。
研究人員發現,與沒有間隔的眼睛運動任務相比,在間隔眼睛運動任務中,約50%的所記錄的神經元在間隔期增加了它們的電活動。研究者們認為,這部分在眼動目標出現前就出現的電活動增加,可能代表著某種準備機制,并且可能與間隔眼睛運動任務中急速快速眼動比率大幅度上升有關。
此外,該腦區的一部分在記憶期會產生持續放電的神經元,在急速快速眼動過程中的電活動高于在普通快速眼動過程中的電活動,并且這種電活動的增高從眼睛注視注視點開始,一直持續到目標點的出現。這種電活動的增高具有空間選擇性,僅限于該神經元的感受野。但是該腦區的視覺神經元在急速快速眼動和普通快速眼動過程中并沒有表現出電活動的不同。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增高的準備性的活動應該在決定急速快速眼動的產生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項研究第一次提供了直接的電生理證據,證明頂葉皮層的神經元在急速快速眼動過程中的活性不同,該研究支持了前期的后頂葉通路假說。在該假說中,研究者推斷后頂葉皮層參與急速快速眼動的產生。
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研究院與重慶大學、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學等合作,在Aβ42寡聚體與神經元作用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Aβ42寡聚體可以引起神經元的功能缺失,從力學生物學的角度研究其作用機......
生物啟發脈沖神經網絡架構有望通過模擬人腦的高算力、高并行度、低功耗等特性,解決馮·諾依曼架構存儲墻和能效瓶頸等問題。然而,面向構建脈沖神經網絡的神經形態硬件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基于傳統CMOS的神經......
圖片來源:EyeofScience/SciencePhotoLibrary科學家繪制了第一張完整的昆蟲大腦圖譜,包括所有神經元和突觸。這是理解大腦如何處理感官信息流并將其轉化為行動的里程碑式成就。相關......
近日,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ArdemPatapoutian及其小組發現,感覺神經元的過度機械傳導會導致關節攣縮。這一研究成果于2023年1月13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研究人員表示,遠端關節攣......
瑞典林雪平大學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人工有機神經元,能逼真模仿生物神經細胞的特征。這種人工神經元可刺激自然神經,使其成為未來各種醫學治療的有前途的技術。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自然·材料》雜志上。新開發的人......
科技日報柏林12月10日電(記者李山)近日,德國波恩大學領導的科研團隊揭示了大腦中的神經元調整反應敏感度的機制。他們發現一種特殊酶可調控中間神經元,進而獨立調節神經細胞對傳入信號的反應敏感度。相關成果......
人類大腦有近86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有多達10000個突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互連網絡,構成了行為和認知的基礎。最新一期《科學》特刊連發4篇文章,綜述了科學家對大腦復雜連接(“連接組”)及其如何驅動......
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使人衰弱的漸進性疾病,開始時是輕微的記憶喪失,慢慢地破壞了認知功能和記憶。它目前沒有治愈方法,預計到2050年將影響全球1億多人。在美國,根據國家老齡化研究所的數據,AD是老......
揭秘大腦功能,解讀腦部信號,不僅可為腦疾病提供診療依據,也能為研制類腦芯片提供思路。腦機接口是腦研究領域的熱點,它是人腦與外界電子設備信息交互的通道,也是監測與解析腦部活動、治療神經疾病、構建智能假肢......
鳥類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認知能力,有些鳥甚至表現出了高水平的智力。與同等大小的哺乳動物相比,鳥類大腦也包含更多的神經元。那么,鳥類如何維持更多腦細胞呢?現在科學家發現,其背后的秘訣是它們的神經元需要更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