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以創新為特點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理工科大學是創新的重要策源地,要充分激發理工科大學的創造活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承擔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培養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的重任,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貢獻。
科研創新要在“四個面向”中找準方位
理工科大學的創新要堅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面向科技前沿,理工科大學需要培厚基礎理論、基礎科學的研究積累,緊跟世界最前沿的科學問題和技術核心領域,努力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滿足新質生產力的創新需求。
面向經濟主戰場,理工科大學需要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要載體,助力經濟發展,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立足于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做大做強優勢學科,壯大新質生產力發展基礎。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理工科大學需要把科學研究聚焦在國家先導性、戰略性產業,圍繞建設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等戰略任務,不僅精準“選種”、精心“播種”,還要悉心“育種”、用心“培苗”,在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上大有作為,強化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科研氛圍,提升科技成果的產出率和轉化率。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理工科大學需要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價值引領,堅持科技創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是生命健康有保障。我們要瞄準“大健康”的現實需要,加強基礎醫學、生物醫藥、高性能醫療器械設備的創新能力,為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四個面向”為高校指明了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每所大學都要在國家廣闊的需求中找準定位,有所作為。
人才培養要依托產教融合
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資源,高素質勞動者本身就是生產力質態改變的主導者。理工科大學要以培養一批具有深厚科學素養、奮戰科研前線,具有前瞻性、判斷力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和戰略科學家梯隊為目標。
我國要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必須培養大批卓越工程人才。理工科大學要持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新工科背景下,加強學生工匠精神、科學家精神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為他們在職業發展、參與新質生產力建設上打好思想基礎。
理工科大學要實行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學科專業設置上應更加精準、實用和前瞻。課堂教學要追蹤學科前沿知識,促進前沿研究與教學相結合,鼓勵跨領域、跨學科的交叉研究,向新興科技領域拓展;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配備專業導師指導、支持學生扎根實驗室和研究基地,勇闖科技“無人區”,勇攀科研高峰,使一大批青年學生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創新創業競賽,跨學科組隊,推動不同學科的思想碰撞,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理工科大學要完善產學研協同模式,強化多主體共同育人,與經濟科技主戰場建立更為緊密的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形成“雙導師”制度,雙方按需求招生,共同培養,共享成果;開展現場教學,充分發揮企業的“診斷”效用,企業出題,師生答題,注重現實需要和實際供給的對接,讓學生在真實的問題環境中做真科研,著力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從而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創新成果要與產業深度融合
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推動的生產力構成要素配置機制正在發生轉變,各類生產要素的管理體制機制要因時而動、隨勢而變,創造更好的條件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有機融合,使學校科研成果更為通暢地走向產業化。理工科大學的理工科基礎扎實、人才儲備充分、行業背景深厚,企業則是市場敏銳度高,資源調配能力強,產業鏈、供應鏈協同主動性強,二者要在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結合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專利是學術界和企業之間的橋梁、“書架”和“貨架”之間的載體,要鼓勵專利申請,完善實施產權保護機制,建立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及功能齊全的技術交易平臺。要增加科研經費投入,校企雙方共同打造實驗室、科研所,加快二者在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科技資源數據庫等方面的共享,加快科研人員、工程師、技術人員的流動。
理工科大學還要主動對接行業、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促進具備創新能力、有創新成果的畢業生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就業創業,將具有商業價值的科學發現進行新技術孵化,轉化為市場產品,服務社會需要。
(作者:王凌宇,系上海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原題:充分激發理工科大學的創新活力)
11月4日,大連市科學技術局發布《2024年度大連市科技人才創新、科技人才創業項目擬立項公示》,共有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11個,杰出青年科技人才19人,優秀青年科技人才39人,青年科技之星99人;支持科......
11月2日,《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報告》顯示,2024年廣東區域創新能力依然保持第1位,連續8年居全國之首;江蘇超過北京居第2位,北京居第3位,浙江和上海依然......
依據《上海市第二類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要求,上海市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有關專家對本市第二類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申請進行了審查,擬同意以下申請項目進入特別審查程序,現予以公示。產品名稱:便攜式手部智......
10月26日,北京一家企業研發的多通道中醫脈診儀、均勻面光源中醫舌診儀獲批上市,是我市成功轉化落地的第二、三個中醫醫療器械創新產品。截至目前,我市今年已有8個第二類醫療器械獲批,創新產品獲批總數已達3......
10月26日,北京市首屆量子信息技術創新大會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舉辦,中關村(海淀)量子科技未來產業園、中關村量子科技孵化器正式揭牌。記者了解到,該產業園和孵化器均為全市首次設立。據悉,......
近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關于對2024年度8月份北京市創新型中小企業名單進行公告的通知。原文如下:各有關單位:按照工業和信息化部《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工信部企業〔2022〕63號......
元宇宙是泛在互聯網時代先進信息技術集成創新的重要體現,也是國家數字經濟戰略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它的發展對于提升國家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目前,元宇宙領域的研究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近期,半導體、機器人、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等科技領域的并購重組,成為市場熱點。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科技行業并購重組正成為資本市場的重頭戲。本文全面梳理A股市場科技領域的并購案例以及發展趨勢,對科技企業......
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集聚了全國企業近五成的研發經費投入,產出了七成左右的發明專利。這是記者從國家知識產權局近日發布的《中國專利密集型產業統計監測報告》中了解到的信息。國家知識產權......
自主創新與產業化助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學儀器是科學研究的基石,重大科學成果的取得通常依賴于高端科學儀器的技術突破。長期以來,國內高端科學儀器市場主要由國外品牌占據,核心技術也多掌握在國外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