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5-14 20:35 原文鏈接: 不服接連被撤3篇論文,高校教授將起訴出版商

    “撤回我們的論文是不合理的,這項研究將保護數百萬人的生命!”

    接連遭遇3次撤稿后,印度阿米提大學教授Sanal Kumar“破防了”。在近20年的學術生涯中,他提出了一項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全新理論,但該理論遭到同行強烈批評,并被指責為“絕對的無稽之談”。

    目前,Kumar正準備起訴撤回論文的編輯及出版商,即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和威利出版社,因為“他們撤回的文章對保護無數生命至關重要”。

    香港理工大學從事撤稿研究的博士后徐少雄告訴《中國科學報》,撤稿后起訴學術期刊與出版商,就像“兩情侶分手”。此類現象顯示,科研失信是一個越來越普遍的問題,其復雜和棘手的程度也與日俱增,因此很有必要倡導開放科學、發表后同行評審,再加上以PubPeer及Retraction Watch為代表的學術社群內部糾察,甚至社會監督。

    截至發稿,撤稿作者尚未回復記者郵件。

    圖片

    阿米提大學教授Sanal Kumar,圖片來自該校官網

    “火箭科學家”,跨界生命科學

    這3篇撤稿背后有兩大疑點,一是創新理論,二是隸屬關系。

    經檢索發現,Sanal Kumar為通訊作者的3篇論文分別發表于《自然-科學報告》和《全球挑戰》,第一篇論文于2023年6月被撤回,另外兩篇于今年3月被撤回。
    系列論文的核心內容,是以Sanal命名的一項跨領域的全新理論。即使是外行,在瀏覽3篇論文的大腦、心臟和血管插圖時,也足以發現這是一項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
    在Kumar及其合作者的描述中,這一理論“帶來了科學突破和研究范式的轉變,有助于解決幾個世紀以來,物理、化學和生物科學中諸多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諸多應用包括治療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疾病”。
    圖片
    圖片
    撤回稿件及插圖
    但這一理論在同行眼里,似乎不太靠譜。
    “這些錯誤太明顯了,只要讀10到15分鐘他們的論文,就能發現這些內容都是一派胡言。”印度理工學院副教授Ganesh Natarajan評價。
    更為吊詭的是,發表3篇生命科學相關論文時,Kumar的隸屬單位并非高校和醫療機構,而是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換言之,這些研究是“火箭科學家”的跨界創新。
    Natarajan曾于2022年5月向威利表示對這些論文的擔憂:火箭發動機的氣體流動理論根本不適用于血液通過人類動脈的流動規則——Sanal及其合作者完全忽視了這一點,從而得出了毫無根據的結論。
    去年5月,這位“火箭科學家”因隸屬關系登上印度頭條。該國的最高法院維持了對他從印度空間研究組織被解雇的決定。法院表示,Kumar的前雇主“有理由懷疑他的誠實和正直,因為他未經授權聯系一個涉及火箭研究的韓國機構”。
    至于如今的撤稿,Kumar仍堅信這是一次“詆毀研究的國際陰謀”。目前,其代表律師正準備起訴撤回論文的編輯及出版商。

    曾有學者“碰瓷”自然集團,索賠500億美元

    無獨有偶,就撤稿問題起訴出版商此前已有先例,但起訴者并未勝訴。

    2020年6月,美國一位“天文學家”Rhawn Joseph曾因被撤稿,將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告上法庭并索賠500億美元。
    此前,其為第一作者的一篇論文被自然集團旗下雜志《天體物理學和空間科學》撤回。該刊物的編輯和出版商認為,該論文對所提供的材料和引用的文獻未提供足夠的批判性證據,并且未能為文章中的推測性陳述提供堅實的支撐。
    圖片
    Rhawn Joseph個人主頁
    隨后,Joseph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告上法庭,并索賠500億美元。他解釋稱,這筆錢會被用來“資助并組建一個由數千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未來可能在科學領域產生最偉大的發現”。
    值得一提的是,這則案例的主人公Rhawn Joseph自稱是“尋找外星生命的領軍人物之一”。其個人主頁顯示,他曾著有《宇宙中的意識》《量子現實與心靈》等作品,目前的研究領域為火星上的生命證據。過往發表論文可見,Joseph隸屬關系為北加州天體生物學協會、“宇宙學網”等機構。
    在該起訴案中,Joseph表示,重大的科學發現必須經歷三個階段:嘲笑、激烈反對、不言而喻的接受,而自己的理論正處于第二階段。他聲稱,自己的作品在科學界被廣泛閱讀,并引起了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關注。
    不過,審判結果并未如Joseph所期待。在該案件敗訴后,主審法官判定出版商無須支付500億美元的索賠,而Joseph則認為主審法官掩蓋了真相,是“受賄的騙子”。由此看來,“科學領域最偉大的發現”將不得不擱置。
    直到今年2月,Joseph仍活躍在“學術界”,其最新發表論文標題為《熱層中的外星生命》。

    起訴出版商,就像“兩情侶分手”

    縱觀近年來的撤稿起訴案例,讀者可能會產生兩個疑問:

    一是這些“不靠譜”的稿件如何能通過同行評議,并發表在知名出版社旗下的期刊上?二是這類稿件為何需要相當一段時間才被撤回?
    對此,香港理工大學從事撤稿研究的博士后徐少雄告訴《中國科學報》,同行評議機制的有效性前提是,假定所有投稿的研究人員都100%遵循科研誠信原則。如果科研人員蓄意違規、造假,審稿人及編輯在很多情況下,是很難在短時間內識別的。
    目前,隨著文本查重及圖像識別技術、ORCID應用等技術手段的進步,學術期刊能夠在稿件送審之前甄別一些科研失信行為,但是漏網之魚司空見慣,而且通常審稿人數量僅兩三位,經驗亦有限。
    至于撤稿時滯,即文章從發表到被撤的時間差問題,徐少雄表示,撤稿的速度與很多因素有關——問題文章的影響力,所受關注度,涉事作者的態度,涉事期刊及出版商的態度、資源、能力,涉事作者所在科研單位的態度與行動等等。
    “科研失信是一個越來越普遍的問題,其復雜和棘手的程度也與日俱增。”徐少雄建議,很有必要倡導開放科學、發表后同行評審,還有以PubPeer及Retraction Watch為代表的學術社群內部糾察,甚至社會監督。
    至于撤稿后,將編輯和出版商告上法庭,徐少雄認為這種行為類似于“兩情侶分手”:如果撤稿后堅持認為論文質量有保障,可以走司法程序,但司法裁決要有學術依據,且依據只能來自學術專家;同時,司法過程成本很高,將耗費期刊與出版商大量的時間與資源。
    他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向頂住壓力堅持撤稿的學術期刊與出版商致敬。
     
    參考資料: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4/04/24/controversial-rocket-scientist-in-india-threatens-legal-action-after-journals-pull-papers/#more-129140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1/12/21/court-tosses-50-billion-suit-by-prince-of-panspermia-against-springer-nature/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0/10/06/prince-of-panspermia-has-a-paper-retracted-and-sues-springer-nature/
    https://orcid.org/0000-0002-5643-7223


    相關文章

    受《東方快車謀殺案》啟發,他一作兼通訊發論文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徐可瑩李思輝39歲的孫亞東不久前收獲了人生第4篇Science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的標注,讓他的貢獻躍然紙上。進入不惑之年前,他扎實地立住了自己的科研人設。這也是他本人最喜歡......

    《自然》(20240926出版)一周論文導讀

    編譯|未玖Nature,26September2024,Volume633,Issue8031《自然》,2024年9月26日,第633卷,8031期天文學AstronomyAtemperatesupe......

    對學生基礎知識和成績無要求,為了招生他拼了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溫才妃“北京大學本碩博、教授、博士生導師。”“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成績無要求。”“實驗無需長時間重復操作。”“若每周工作15小時以上,保證發表IF(影響因子)大于4的論文(一作/共......

    上新百本期刊!科學網APP論文&基金最新活動來了

    科學網APP論文頻道上新100本期刊!科學網APP論文頻道覆蓋生命科學、數理科學、工程材料等8大領域,并細分100多個二級學科,收錄期刊1600本(持續增加中),將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論文信息,打造您......

    30篇參考文獻18篇被撤稿,這篇論文還可靠嗎?

    今年1月,一篇主題為“通過眼睛虹膜檢測人類疾病”的綜述文章被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出版的會議論文集收錄。但論文作者和編輯都沒有注意到,該論文標注的30篇參考文獻中有18篇被撤稿。令人驚訝的是......

    研究被導師抄襲:我不像學生那樣害怕學術強權

    編譯|劉如楠如果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導師抄襲發表,你會怎么做?作為學生,很多人可能會有所顧慮不敢發聲。但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博士后卻絕不忍氣吞聲,她在與導師溝通無果后,決定公開此事。在她的要求下,這篇論文被期......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回應論文圖片重復質疑

    針對有關論文圖片重復的質疑,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肝臟外科日前作出回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肝臟外科通過其微信公眾號發布的說明稱,8月29日,肝臟外科自pubpeer網站上得知,學術打假人......

    生物大滅絕“禍首”?最新論文探究巨型隕石來源之謎

    北京時間8月16日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最新論文,揭開疑似生物大滅絕事件“罪魁禍首”希克蘇魯伯隕石的來源和性質。在最新發表的論文中,研究人員評估了從白堊紀-古近紀界線(K......

    知網首篇被引量破2萬的論文產生

    知網第一篇被引量破2萬的論文產生。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官方微信公眾號在8月14日晚間發布消息:至2024年8月14日為止,溫忠麟和葉寶娟發表在《心理科學進展》(2014年)的《中介......

    OpenAI開發反作弊工具,用AI寫論文可被檢測

    ·OpenAI內部既想守住透明度承諾,又想留住用戶。調查顯示,近1/3的ChatGPT用戶會因為反作弊技術而減少使用。·OpenAI員工擔心水印可通過簡單技術被刪除,比如把文本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再轉換回......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