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量子衛星“墨子號”與國家天文臺地面站的通信試驗成功進行,專家稱這標志著量子通信通路已被打開。
近日,一張地面站發射紅光與“墨子號”發射綠光遙相呼應的照片,在網絡上走紅。據相關研究人員介紹,照片中所展示的是國家天文臺興隆地面站正在與量子衛星“墨子號”進行通信試驗。
此前,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曾表示,“墨子號”承擔著發射和傳輸光信號的重要任務。但專家解釋稱,該照片中所展示的光束并非用來進行量子通信的光信號。“在量子通信試驗中,衛星發射的光信號是單光子,一般肉眼很難觀測到。”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王向斌告訴記者。
據介紹,此次通信試驗中的光束被稱為信標光,是在進行量子通信之前用來與地面建立聯系、確定位置的。“這次是用強光找到位置打通通路,之后再進行量子通信。”王向斌解釋稱。
專家稱,試驗信標光的選擇,需要在穿越大氣層、穩定性等諸多層面予以考慮,是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團隊在前期大氣光學調研的基礎上,確定的對試驗最有利的光。
據悉,“墨子號”于8月16日成功發射后,不斷傳出好信息。8月26日凌晨,星載開啟窄信標光(能量更高、發散角更小),國家天文臺興隆地面站成功實現了天地實時對接,并接收到850nm的通信信號,是5個地面量子通信站中首個完成對接測試實驗的地面站。8月27日凌晨,再度成功進行了天地對接驗證,興隆地面站已經初步具備星地對接實驗條件。
十年來,科技界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奮力攻堅,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企業核心競爭力日漸增強,把創新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墨子號”探路量子通信2016......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科研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建宇院士團隊,通過“天宮二號”和4個衛星地面站上的緊湊型量子密鑰分發(QKD)終端,實現了空—地量子保密通信......
2016年8月18日凌晨,青海小城德令哈觀測站,小雨初歇。印娟透過望遠鏡,在重重疊疊的云縫里捕捉到一點亮光。那正是我國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當時‘墨子號’離開地面將近48小時......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陸朝陽、曹原應邀在國際物理學權威綜述期刊《現代物理評論》上發表長篇綜述論文《基于“墨子號”衛星的空間量子實驗》。據了解,由于在遠距離量子通信特別是“墨子號”......
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陳宇翱、印娟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次實現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兩個地面站之間的量子態遠程傳輸,向構建全球化量子信息處理和量子通......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道,瑞士日內瓦大學研究人員將一個量子比特存儲在一個晶體內,持續時間長達20毫秒,創下新世界紀錄,為開發出長距離量子通信網絡奠定了重要基礎。量子通訊和量子加密技術已經成為提高通信......
量子傳輸無需密鑰,即可直接在量子信道中傳輸秘密信息!上海交通大學陳險峰團隊和江西師范大學李淵華等人合作,在量子通信網絡取得重要突破,他們利用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原理,首次實現了網絡中15個用戶之間的安全通......
9月5日,驕陽似火的杭州午后,西湖大學湖心講堂公開課第一講“跨越時空的糾纏”在未來科技城國際會議中心正式啟動。首場湖心講堂的現場,如同一個浩瀚的宇宙——頭頂是燦爛星河,周邊是星光環繞,人群......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近期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恒研究組與奧地利科學院馬庫斯·胡貝爾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的32維量子糾......
近日,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英國布里斯托爾市成功建立一個新型量子通信試驗網絡,實現了8個節點的密鑰集中生成和分發。這一新的網絡架構價格便宜,具有可擴展性,有望促進量子互聯網的發展。相關成果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