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1-09 08:30 原文鏈接: 專家:中國林業期待“茁壯成長”

      “雖然我國的木材產業每年有上千億元的規模,但資源不足、質量較差的問題依然存在,一半以上的木材原料需要依賴進口。”

      近日,林木資源高效培育與利用協同創新論壇在京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在發言中擔憂地作上述表示。

      和沈國舫一樣,多位參加論壇的專家都指出我國林木資源亟須擺脫對進口的依賴,同時林木科研單位也應為高產高質木材培育提供科技支撐。

      木材安全問題堪憂

      沈國舫表示,林業發展關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林業在生態建設和綠色經濟發展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支柱性作用。

      “林業的生產過程是綠色的,產品也是綠色的,具有可再生、低能耗、低污染等特點,而且帶有很重要的碳匯功能。”沈國舫說。

      我國是世界木材及木制品生產大國,也是消費大國。然而,我國人均森林資源占有量處于較低水平,隨著經濟進入穩步發展期,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將進一步刺激木材消費。

      北京林業大學校長宋維明介紹說,2010年我國木材消耗折合4.32億立方米,其中進口木材及其相關制品折合1.84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接近50%,超過了國家木材安全的警戒線,木材資源對外依存度高所導致的木材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報告顯示,我國人工林保存面積居世界首位,但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20.36%,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蓄積10.15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

      宋維明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商品木材缺口每年可能高達2億立方米。

      國家林業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管理辦公室主任閆振指出,國際社會出于環境和資源安全雙向考慮,開始限制木材出口,我國木材安全問題愈加嚴峻。

      而木材安全在滿足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需求的同時,也要滿足生態建設的需求。

      目前,我國林業品種的結構失衡問題非常突出,森林中珍稀、珍貴品種普遍較少。因此,進口木材原料中,珍稀、珍貴品種占比較大。

      “我國的人工林中,楊樹、桉樹等速生品種占有重要比重。這些品種能滿足速生豐產的要求,但與珍稀、珍貴林木品種相比,其生態功能較弱。”閆振說。

      生產力低下困擾中國林業

      雖然我國楊樹人工林種植面積已達700萬公頃,但其平均年生長量遠低于林業先進國家。

      顯然,“良種”與“良法”已成為制約我國林業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

      沈國舫感嘆道:“我國雖有從熱帶到寒溫帶的地理條件,但林木質量問題多年來沒有顯著提高。”

      和農業一樣,我國林業發展也面臨人多、地少、生產力低下的問題。

      “我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而且在局部地區,還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現象。”閆振說,“林業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問題將不可避免地對林業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宋維明表示,我國林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提升林業的生產力。

      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森林平均蓄積量為每公頃69立方米,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0%。在芬蘭等林業發達國家,森林蓄積量每公頃甚至高達380立方米。

      同時,我國的人工林蓄積量與世界相比也有較大差距。我國人工林蓄積量平均為每公頃35立方米,而日本為每公頃179立方米,德國為每公頃266立方米。

      “提升林業生產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閆振看來,林業要扭轉勞動密集型的特質,向高效率轉變,需要政策和科技的支撐。他還表示,“目前我國已在七省開展示范項目,著力發展珍稀、珍貴木材樹種,但在育種和種植模式上亟須科技支撐。”

      協同創新助力林業成長

      論壇上,專家們紛紛指出,近年來,林木種質資源研究及創新備受重視,在種質資源評價的基礎上,采用常規育種方法結合現代生物技術,從群體、個體到細胞、分子的育種技術正在深入發展。世界林木育種正向多目標、多途徑、高產、優質高抗的方向發展。發達國家針對主要高產用材樹種都制定了長期的育種策略,通過穩定資助開展多世代遺傳改良。

      當天,北京林業大學、國家林業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管理辦公室、中國林科院等單位宣布共同成立“林木資源高效培育與利用協同創新中心”。

      為整合產學研用資源,該中心還聚集了中國林業集團公司、嘉漢林業國際有限公司等企業力量。

      目前該中心的重點任務包括速生、優質、高抗林木良種選育關鍵技術研究,林木高效培育、經營與保護關鍵技術研究,林木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和林木資源培育與利用政策體系研究。

      宋維明表示,該中心將為實現我國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雙增”和快速提升木材自給能力提供技術支撐。

    相關文章

    楊樹次生木質部發育轉錄調控新機制獲揭示

    近日,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東北林業大學)李偉研究組在《新植物學家》(NewPhytologist)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了調控楊樹次生木質部發育的“PtrMYB074-PtrWRKY1......

    林分尺度人工林碳平衡和經營收益模擬模型構建

    近日,東北林業大學林學院森林經理學科森林生長與經營規劃團隊董靈波副教授、劉兆剛教授與美國佐治亞大學PeteBettinger教授合作,在《清潔生產雜志》(JournalofCleanerProduct......

    2021年山西省人造林超過500萬畝

    2月18日,記者從全省林業和草原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獲悉,2021年,山西省營造林519萬畝,超額完成任務,造林落地上圖1000萬畝,人工造林上圖面積全國第一。森林覆蓋率2020年底達到23.57%,實......

    全面對接林業草原國家公園融合發展新要求

    近日,中國林科院正式印發《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十四五”發展規劃》(簡稱《規劃》)。《規劃》用“九個全面”統領,梳理了“十三五”期間取得的創新成果以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部署了“十四五”期間全面對接林業草......

    “智創碑林”創新系列活動在西安舉行

    “智創碑林”創新系列活動的知識產權講座。謝小雨供圖11月25日,由陜西省知識產權服務中心、西安市碑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碑林區科技局和碑林環大學創新產業帶管理委員會聯合主辦的“智創碑林”創......

    探訪中國林科院:他們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江河、田野……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在近日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上,中國各地野生動植物保護的卓越成績......

    人工擴繁鎮海棘螈:“生娃”不易,“帶娃”更難

      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農業農村部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正式公布,鎮海棘螈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較之前保護級別更高,與“國寶”大熊貓同等級。聽到這個消息,中......

    第十屆梁希林業科技獎結果公布,131項獲獎,一等獎6項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林學會,內蒙古、吉林、龍江、大興安嶺森工(林業)集團公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中國林學會各分會、專業委員會,各有關單位:近年來,全國林業和草原系......

    中國林科院:建設世界一流林業和草原科研院所

    1月28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林科院)2019年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林科院院長劉世榮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林科院將努力建設世界一流的林業和草原科研院所。劉世榮介紹,2018年......

    2018年我國林業產業總產值7.33萬億元

    近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2018年全國林業產業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產業總產值達7.33萬億元、同比增長2.88%,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1600億美元,各類經濟林產品產量達1.57億噸。近年來,我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