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的威脅主要包括各種自然災害以及人為導致的市場價格波動和供應恐慌。據統計,東盟目前還有600萬人口營養不良。構建以數據為基礎的緊急儲備機制和信息系統,以實現及時互助,應對不時之需,成為日益迫切的任務。
聯合國糧農組織助理總干事、亞太區域代表小沼宏之對本報記者表示,東盟要在糧食安全上建立一個完美的數據監測系統,不在于有多少計算機進行了聯網或數據處理,也不在于是否引進了“大數據”之類的時髦詞匯,關鍵在于不同國家在這個問題上統一步調,并有著共同的緊迫感。
儲備機制—
中國是最大儲備提供國
在泰國農業大學一棟小樓的二層,63歲的威羅吉·塞恩班卡和他8名同事一起辦公,100多平方米的簡樸辦公室,看起來并不起眼。但他們所做的事情卻非常有意義,這樁事情就是負責籌劃和運營東盟10國與中日韓(10+3)的大米緊急儲備機制。
塞恩班卡之前供職于泰國農業部,是泰國資深的農業專家。從泰國農業部退休后,塞恩班卡開始擔任這一緊急儲備機制的項目總經理。他向本報記者介紹,這一應急機制成立于2011年,直接目標就是要隨時應對東盟各國與中日韓可能面對的糧食安全威脅。這種威脅主要來自天災和人禍兩個方面,天災就是各種自然災害,“人禍”則可能是人為導致的大米市場價格波動和供應恐慌。
充足的大米儲備是應對危機的前提。現在,10+3大米緊急儲備機制擁有專項儲備78.7萬噸,存放在各個提供國的糧庫里以備不時之需。塞恩班卡介紹說,中國是最大的緊急儲備提供國,提供了30萬噸大米。有了這些專項儲備,工作起來才能心里有底。“我們這個儲備機制,通過東盟國家和中日韓的相互幫助,實現區域內大米的自給自足。”
在緊急事態下,要實現成員國間的及時支援,在塞恩班卡看來,除了國家間的密切合作,還有一樣東西須臾離不開,那就是數據。
“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形成重要的指標體系,沒有這些指標,你就沒法做計劃,也沒法完成對各國大米儲備的評估。”塞恩班卡和他同事的電腦里,儲存著13個國家的大米數據,他們做出的各項決定,都是建立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
在塞恩班卡看來,數據的及時和準確有時能救命。他舉了2013年菲律賓遭強臺風“海燕”重創的例子,“當時菲律賓政府向我們提出了緊急援助的請求,我們看到有5000多人傷亡,通過對受災地區當時以及未來農業產量等各種數據的評估,決定了向菲提供大米援助的數量。你們知道嗎?中國是向菲律賓災區最早提供援助的國家,用最快的速度提供了800噸大米”。
“現在,我們雖然努力在獲得10+3框架內各國的大米信息,但由于各個國家條件不一樣,我們有時仍然缺少足夠的信息和報告,這是讓我們感到困惑的地方。”塞恩班卡說道。
監測體系—
讓政府、農民都受益
如果說,塞恩班卡所負責的是運營大米的儲備機制,東盟秘書處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亞太區域辦事處一直努力營建的,是一個叫“東盟糧食安全信息系統(AFSIS)”的數據系統。
這個數據系統始建于2003年,但從2003到2012年只是以短期項目的形式存在,2012到2015年才開始形成一個長效機制。AFSIS秘書處設在泰國曼谷,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東盟成員國培訓農業數據處理人員和處理分析各國提交的糧食數據。
AFSIS項目負責人蒙托·金察叻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每年東盟10國和中日韓三國都要向AFSIS提交本國的大米、玉米、大豆、甘蔗和木薯5種作物數據,內容包括種植面積、收獲面積、投產和產量、批發價格,還有各國農業勞動力、農產品貿易、國內生產總值、糧食供求平衡、土地利用、生產成本等方方面面的信息。
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AFSIS對區域內糧食安全情況進行宏觀分析,每半年形成兩份報告,分別是《農產品展望報告》和《早期預警信息報告》。前者是對區域內國家農作物以及農產品現狀和預期的分析,包括某一種作物的面積、產量、消耗、庫存、價格、進出口等;后者則是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如糧食短缺等提出預警,包括投入產出失調、土地受損面積等數據信息。
在金察叻看來,“政府可以依據這些信息制定糧食安全計劃以及糧食生產和儲備政策,同時可以監控糧食供應和價格,防止出現大規模波動;農民則可以調整個人種植和生產,避免盲目種植帶來的危害;糧食進出口商也可以依靠這些信息考慮進出口規劃,減少自己的損失。”
然而,建立一個涵蓋不同國家的信息體系有時讓金察叻非常頭疼。“每個國家的統計方式不一,標準也不盡相同,對接起來會有困難;還有些國家提供數據不積極,這些都對數據的科學宏觀分析產生影響,阻礙了數據體系作用的發揮。”
當務之急—
各國需要統一步調
聯合國糧農組織助理總干事、亞太區域代表小沼宏之對數據的關注更為緊迫。他在曼谷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東盟還有600萬人口營養不良,他們生活在社會底層。這提醒我們仍需要努力,以徹底消滅饑餓,保障地區糧食安全。
要達到這個目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東盟正在努力建立“東盟一體化糧食安全框架”,以保證該地區的持久糧食安全,改善區域內農民生活狀況。“這個框架的基礎工作還是數據和信息。我們需要一整套提供自東盟成員國的指標,現在我們還只是依靠互聯網傳輸數據做到這一點,而且對這些指標的表述有時還不夠通用、明了。”
小沼認為,“從目前來看,要建成東盟一體化糧食安全框架,最大的瓶頸反而是如何掌握足夠的數據,這讓強化東盟糧食安全信息系統變得更加迫切。”在他看來,東盟要在糧食安全上建立一個完美的數據監測系統,不在于有多少計算機進行了聯網或數據處理,也不在于是否引進了“大數據”之類的時髦詞匯,關鍵在于不同國家在這個問題上統一步調,并有著共同的緊迫感。
“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0億。東盟國家也要未雨綢繆,按人口增長比例規劃糧食生產。過去10多年糧食價格的波動也提醒我們,雖然現在沒有發生大的饑荒,但并不代表將來沒有。我們在關注糧食生產的同時,更要努力完善這個建立在數據基礎上的糧食安全監測系統,這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一步。”小沼說。
7月31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胡政課題組與廈門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周達課題組合作,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Biotechnology)上,發表了題為PhyloVeloe......
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夏糧產量14613萬噸,與去年相比,穩中略減,但仍處于較高水平,實現了豐收。豐收變增收,收購環節是關鍵。眼下,夏糧由南到北陸續進入購銷旺季。近日,記者來到江蘇省揚州......
一般來說,水稻品種間親緣關系越遠,雜交優勢越明顯。據預測,如果秈稻和粳稻亞種間能育成超級雜交稻,可以比現有雜交水稻增產15%以上,因此,如何利用亞種間的超強優勢一直受到育種家的關注。7月26日,中國工......
2023年7月13日,由科學技術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以“共話科技合作、共創美好家園”為主題的第11屆中國—東盟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東創會)在南寧開幕。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出席開幕式并作......
央視網消息:通過數據看經濟,今天的《新聞聯播》關注了哪些領域?央視網為您梳理。數據一:增長13.3%。財政部7月19日上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今年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9......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各銀保監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政局、農業農村局: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和國務......
記者13日從財政部了解到,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日前聯合發布通知稱,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至全國所有產糧大縣。據悉,我國已在部分糧食主產省份的產糧大縣,針......
“從雅加達到萬隆,時速350公里,高鐵將行程從3小時縮短到40分鐘……”一首說唱歌曲《雅萬之歌》,在印度尼西亞走紅網絡。“中國與東盟重大項目如中老鐵路、印尼雅萬高鐵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順利實施,區域互聯......
2023年時間已經過半,近期各部門陸續公布上半年的經濟數據,上半年中國經濟表現如何?有哪些新變化和新特點?記者采訪了多位高端智庫的權威專家和研究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來聽聽他們對于上半年經濟形勢的分析和......
人們日常吃的小米,又名谷子,是起源于我國黃河流域最早被馴化和栽培的作物之一,也是我國干旱貧瘠地區的重要糧食作物。豐收的谷子。中國農科院供圖數十年來,通過育種家的不懈努力,谷子產量逐漸提高,但和水稻、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