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主生物必須確保絲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得到充分調節。這是通過對初始蛋白酶激活和抑制劑分泌的要求來實現的。
酶原是酶的通常無活性的前體。如果消化酶在合成時活躍,它們會立即開始咀嚼合成器官和組織。急性胰腺炎就是這樣一種情況,其中胰腺中的消化酶過早激活,導致自我消化(自溶)。它還使死后調查復雜化,因為胰腺通常會在進行肉眼評估之前自行消化。
酶原是大的、無活性的結構,能夠分解或變成較小的活化酶。酶原和活化酶之間的區別在于,酶原催化的活性位點是扭曲的。結果,底物多肽不能有效結合,不發生蛋白水解。只有在激活后,酶原的構象和結構發生變化,活性位點被打開,才能發生蛋白水解。
某些抑制劑類似于四面體中間體,因此會填滿活性位點,阻止酶正常工作。胰蛋白酶是一種強大的消化酶,在胰腺中產生。抑制劑阻止胰腺自身的自我消化。
絲氨酸蛋白酶與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配對使用,當不再需要它們時會關閉它們的活性。
絲氨酸蛋白酶被多種抑制劑抑制,包括用于研究或治療目的的合成化學抑制劑,以及天然蛋白質抑制劑。一類稱為“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縮寫為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的天然抑制劑可以與絲氨酸蛋白酶形成共價鍵,從而抑制其功能。研究最多的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是抗凝血酶和α1-抗胰蛋白酶,分別研究了它們在凝血/血栓形成和肺氣腫/A1AT中的作用。人工不可逆小分子抑制劑包括AEBSF和PMSF。
已經在蝗蟲和小龍蝦中發現了一個名為pacifastin的節肢動物絲氨酸肽酶抑制劑家族,并且可能在節肢動物的免疫系統中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