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根汗毛,吹口氣,就能變出一大堆小猴子。如今,“齊天大圣”孫悟空的這項絕活,真的成為了現實。
“中中”和“華華”
最近,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出生的兩個獼猴寶寶“萌”化了所有人,它們時而一起嬉笑打鬧,時而依偎著自己心愛的“Hello Kitty”毛絨玩具,時而瞪著大大的眼睛,好奇地望著這個世界。
這兩個小猴子的“父母”,是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研究團隊。經過五年不懈努力,他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1月25日在線出版的《細胞》雜志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這項成果。
這兩只名叫“中中”和“華華”的小家伙,也在一夜之間,成為世界上最珍貴的一對小獼猴。
克隆猴為何這么難?
自從1997年“多莉羊”體細胞克隆成功后,人類就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
20年間,許多哺乳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相繼獲得成功,不僅誕生出馬、牛、羊、豬和駱駝等大型家畜,還誕生了小鼠、大鼠、兔、貓等多種實驗動物。
然而,與人類最為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卻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成為世界性難題。美國、中國、德國、日本、新加坡和韓國等多家科研機構在此方面進行不斷探索和嘗試,但始終未能成功。
“一個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供體細胞核在受體卵母細胞中的不完全重編程,導致胚胎發育率低。”文章通訊作者、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孫強說,“另外,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的操作技術不完善,這些都影響了實驗的成功。”
胚胎操作的一個必要步驟是給卵母細胞去核。但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猴子的卵母細胞不透明,因此去核操作非常困難。
科研人員想出了使用偏振光的方式來給細胞“打光”,但為了盡可能減少對細胞的影響,操作必須在極短時間內完成。
為此,文章第一作者、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博士后劉真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訓練這項技術,最終實現了在10秒內精準完成體細胞核移植的顯微操作。
同時,科研人員不斷嘗試各種實驗方法,通過表觀遺傳修飾促進體細胞核重編程,顯著提高了體細胞克隆胚胎的囊胚質量和代孕猴的懷孕率。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 12月5日,“中中”的妹妹“華華”也順利誕生。
真正有用的動物模型
體細胞克隆猴是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腦功能聯結圖譜與類腦智能研究”的支持下,完全由中科院團隊獨立完成的國際重大突破。
“這個成果真正實現了生命科學領域的彎道超車,意義重大。”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評價稱,該成果標志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實現了我國在非人靈長類研究領域由國際“并跑”到“領跑”的轉變。
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為動物模型家族再添“新成員”。
當前,藥物研發通用的動物模型是小鼠。但小鼠與人類相差甚遠,藥物研發人員在小鼠模型上花費了巨大資源,但篩選到的候選藥物用在病人身上,卻大都無效,或有不可接受的副作用,這使得諸如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癥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等不能得到有效治療。
這讓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成為生命科學研究和人類疾病研究的急需。
因此,除了基礎研究上的重大意義外,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制作腦疾病模型猴,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腦疾病的機理研究、干預、診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這項成果使獼猴有望成為真正有用的動物模型。”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腦智卓越中心主任蒲慕明說。
白春禮也相信,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以及未來基于體細胞克隆猴的疾病模型的創建,將有效縮短藥物研發周期,提高藥物研發成功率,使我國率先發展出基于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有力推動我國新藥創制與研發,助力“健康中國2030”目標實現。
倫理問題?不存在的!
兩只小猴子目前正在實驗室里健康活潑地生活著,但人們的疑問也隨之而來:克隆猴出來了,克隆人還會遠嗎?
對于這個公眾高度關切的問題,蒲慕明明確表示,中科院做這項工作的目的,不是為了克隆人,而是為了提高人類健康、研究腦科學基本問題服務的。
相反,這項工作還可能使一些倫理爭議得到化解。
目前,中國每年出口數萬只獼猴,主要用于藥物篩選。在蒲慕明看來,這么大批量的動物實驗,在倫理方面是有問題的。“我們做這項工作,就是要解決這一倫理問題。”
有了體細胞克隆猴技術,人們就能使用體細胞在體外有效地做基因編輯,準確地篩選基因型相同的體細胞,產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載體懷孕出生一批基因編輯和遺傳背景相同的猴群。
也就是說,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這項技術,讓人們在一年內就能制備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大大減少了個體差異對實驗的干擾。這樣,只要使用很少數量的克隆猴,就能夠完成很有效的篩選。
“任何科學發現都是雙刃劍,既有可能帶來巨大的進步,也有可能造成一系列危機,核能、基因編輯都是典型的例子。”在蒲慕明看來,生命科學的倫理問題不僅僅是科學家需要注意的,更需要政府部門以及整個社會大眾共同參與,通過立規、立法等方式,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做出正確的決策。
“對新技術,我們要重視,但不要害怕。”他最后補充說。
全球首對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左)和“華華” (右)。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供圖【編者按】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資助(項目編號:22DZ2304300)下,澎湃新聞聯合《世界......
海南省黃路生院士工作站團隊利用冷凍保存5年之久的白系五指山豬耳組織樣品,通過細胞解離復活技術,結合核移植克隆技術,獲得首批體細胞克隆豬共16頭。這標志著瀕臨滅絕的白系五指山豬資源保護取得突破性進展,該......
中國最有名的猴子,除了孫悟空外,大概就是“中中”“華華”了。2018年初,這兩只小猴睜著懵懂的大眼睛,登上國際期刊《細胞》封面,成了舉世矚目的大明星。作為全球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它們的誕生開啟了實驗動物......
“這是采集我們育種場良種奶牛體細胞克隆出來的3頭優良奶牛。”3月28日,河北天泉良種奶牛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樹靜在克隆牛舍向記者自豪地說,這批克隆奶牛的情期受胎率和克隆牛存活率均取得新突破。2月20日,首......
“這是采集我們育種場良種奶牛體細胞克隆出來的3頭優良奶牛。”3月28日,河北天泉良種奶牛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樹靜在克隆牛舍向記者自豪地說,這批克隆奶牛的情期受胎率和克隆牛存活率均取得新突破。2月20日,首......
幾天前,劉真轉發了一條招聘博士后的通知。“我們的設備去年底到位,年后開始調試,實驗室已經開始運轉了。”劉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全球首例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讓劉真成為獼猴體細胞克隆技術的世界“冠軍”,也成......
2018年1月,兩只克隆小猴“中中”和“華華”登上國際期刊《細胞》,成了舉世矚目的大明星。這是世界首例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它們的誕生意味著以體細胞克隆猴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就此開啟。一年后,“......
節律紊亂克隆猴寶寶。中科院神經所供圖還記得去年萌翻了全世界的世界首批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嗎?最近,兩個姐妹有了五個“小兄弟”。不過,跟它們的“姐姐”不同,這五只小克隆猴身上所肩負的使命要更加......
自然界中大部分生物,從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復雜的哺乳動物,都擁有按時間節奏調節自身活動的本領,稱之為生物節律。生物節律是生物體內在的時間控制系統,是生物體內多種生理學和生物化學過程波動的基礎。生物節律......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世界上首只體細胞克隆猴“中中”于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后第二只克隆猴“華華”誕生。國際權威學術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