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可將脂肪肝分為如下幾類,主要干預手段是藥物治療。臨床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并配合飲食調節、心理疏導等方法綜合調治。治療過程中,應當審證求因,辨證施治。
1、辨證施治
(1) 肝郁脾虛證應疏肝健脾,可使用逍遙散之類的藥物進行治療。
(2) 痰濁內阻證應健脾益氣、化痰怯濕,可使用平胃散、六君子湯之類的藥物進行治療。
(3) 濕熱蘊結證應清熱利濕,可使用連樸飲、甘露消毒丹、五苓散之類的藥物進行治療。
(4) 痰瘀互結證應活血化瘀、怯痰散結,可使用四七湯之類的藥物進行治療。
2、常用中成藥
(1)強肝膠囊(顆粒):清熱利濕、補脾養血、益氣解郁。用于肝郁脾虛證、早期肝硬化病、脂肪肝等。
(2)舒肝康膠囊:益氣養陰,柔肝健脾。用于肝郁脾虛所致的煩躁易怒、疲乏無力、食欲不振、胸脅脹痛。
(3)殼脂膠囊: 消化濕濁,活血散結、補益肝腎。用于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濕濁內蘊、氣滯血瘀或兼有肝腎不足郁熱證,癥見肝區悶脹不適或悶痛、耳鳴、胸悶氣短、肢麻體重、腰膝酸軟、口苦口粘、尿黃、舌質暗紅,苔薄黃膩等。
(4)膽寧片: 疏肝利膽,清熱通下。用于肝郁氣滯、濕熱未清所致的右上腹隱隱作痛、食入作脹、胃納不香、噯氣、便秘。
(5)化滯柔肝顆粒: 清熱利濕、化濁解毒、祛瘀柔肝。用于非酒精性單純性脂肪肝濕熱中阻證,癥見肝區不適或隱痛,乏力,食欲減退,舌苔黃膩。
(5)大黃蟄蟲丸: 活血破瘀,通經消癥。用于瘀血內停所致的癥瘕、閉經,癥見腹部腫塊、肌膚甲錯、目眶黯黑、潮熱羸瘦、經閉不行。
3、 中醫外治法
針灸、耳針、貼敷是中醫治療主要手段,根據辯證論治中醫基本法則,實施個體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