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屆美國耳鼻咽喉科學年會近日在美國圣地亞哥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楊仕明教授,就該院近20年來開展的1681例電子耳蝸植入以及中國人工聽覺植入現狀做了主題報告,并首次在國際會議上介紹了由該院參與研發的中國產電子耳蝸的臨床應用和推廣情況,引起世界同行的廣泛關注。
美歐同行對中國聽覺植入技術取得的成果表示贊賞,認為中國人工耳蝸植入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并對中國國產電子耳蝸表示出濃厚的合作開發意向。
該產品臨床效果與最低十幾萬元人民幣的進口產品相比沒有明顯差異,2013年相繼進入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西班牙、巴西和菲律賓等國。
■ 鏈接
無需外置硬件的人工耳蝸問世
據報道,該校科學家參與的一個聯合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無需外置硬件的新型人工耳蝸,有望改善失聰人士的聽覺,為其生活帶來更大便利。相關論文公布在近日舉行的國際固態電路會議上。
人工耳蝸是一種通過電極刺激聽覺神經的方式幫助聾人恢復或重建聽覺的電子裝置。目前各國的醫療機構已把人工耳蝸作為治療重度耳聾至全聾的常規方法,全世界佩戴人工耳蝸的病人數目已達10萬。但現有的人工耳蝸系統需要將一個直徑約為1英寸(約2.5厘米)的圓盤狀發射器固定在頭骨上,并通過導線將其與麥克風、電源等設備相連,看上去就像一個超大的助聽器,在一定程度上給使用者造成了不便。
由麻省理工學院微系統實驗室(MTL)的科學家和哈佛醫學院以及馬薩諸塞州眼耳醫院的醫生開發出的這種人工耳蝸,利用一種新型、低功率信號處理芯片,免去了這些讓人不適的外部硬件。
中耳有三塊奇妙的骨頭,它們被稱為聽小骨,這是人體中最小的骨,左右耳各有三塊。它們能將鼓膜的振動傳遞至耳蝸,使耳蝸內的纖毛細胞產生神經沖動,繼而在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中形成聽覺,讓我們聽到聲音。
失聰者往往因為在這些環節中出現問題從而導致聽力障礙。新型的人工耳蝸包括一個能夠檢測聽小骨振動的小型傳感器,當傳感器檢測到振動后,信號將被送往植入耳中的微芯片上,這塊芯片能把聲音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并將其傳遞到耳蝸中的電極陣列上,重建聽覺。
現有的人工耳蝸使用外部麥克風收集聲音,但新的植入式人工耳蝸將改用使用者自身的耳道和中耳,在人工耳蝸設備中這樣的嘗試幾乎前所未有。由于采用完全內置方式,如何降低功耗就成為這種人工耳蝸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為此,研究人員使用了MIT微系統實驗室已經開發出的幾項技術,如定制的低功率濾波器和放大器,這些裝置能夠在極低的功耗下對聲音信號進行精確的處理和還原。此外,他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信號電路,能將芯片的能耗降低20%到30%。為了便于使用,這種植入式人工耳蝸將采用無線充電,充滿電可連續工作8小時。
論文主要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馬庫斯·耶以及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的研究生銳進(音譯)和內森·伊克斯還向人們展示了一種充電器原型,將其與普通的手機相結合就能為這種新型人工耳蝸充電。此外,研究人員還計劃制造出一種智能枕頭,以便在睡覺的時候完成對人工耳蝸的充電。
還記得那個橫空出世即一路“狂飆”的ChatGPT嗎?2023年以來,人工智能(AI)“百模大戰”從硝煙燃起到全面打響,讓人應接不暇。而AI模型背后的關鍵技術,正是機器學習。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
回憶起和弟弟陳天石——如今的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寒武紀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一起鉆研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的歲月,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計算所)副所長、處理器芯片全國重點實驗室主......
來自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工程學院和Adobe公司的科學家攜手,開發出一種用于訓練人工智能(AI)的新技術FairDeDup。該技術不僅能降低訓練成本,而且有望減少AI系統的社會偏見。研究團隊已經在近期于......
人工智能正在逐漸深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服務員、醫療助手、司機……為我們帶來諸多便利。但很少有人思考,人工智能的“判斷”有這么可靠嗎?如果人工智能得到的結果出現了沖突,我們該如何應對?“就像患者去醫院,血......
酚醛樹脂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人工合成塑料,自誕生以來已經歷了一個世紀。20世紀以來,盡管高性能工程塑料的持續涌現加速了酚醛樹脂的替代,但因具有機械性能、電絕緣性、防火性和化學穩定性等方面的優勢,酚醛樹脂......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將藥物輸送到內耳的新方法。這一發現是通過利用大腦中液體的自然流動和使用鮮為人知的進入耳蝸的“后門”來實現的。當結合使用修復內耳毛細胞的基因療法時,研究人員能夠恢復聾鼠的聽力。......
據最新一期《自然·電子》雜志報道,德國伊爾梅瑙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微型電子傳感器,這種傳感器模擬人耳中耳蝸的工作方式,可用于助聽器或麥克風,能在嘈雜的環境中辨別聲音。這種電子耳蝸會根據它接收到......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一組專家可能接近找到治愈大多數類型聽力損失的方法。許多類型的聽力損失是由稱為耳蝸毛細胞的小細胞退化引起的。這些微小的毛發位于內耳,作為我們身體的"感覺"器官,使我們......
通過人造材料,進行與自然界光合作用相似的化學反應,利用陽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人類所需物質,是長期以來的夢想。然而,這種人工光合成體系進行應用嘗試時,面臨挑戰,關鍵在于如何利用太陽光中低能量的光子。紅外......
日前,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成功完成國內首批、山東首例自動抗磁共振(3.0TMRI)雙腔心臟復律除顫器(ICD)的植入,標志著國際領先的自動抗磁共振雙腔ICD在山東正式應用于臨床,可為更多病患提供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