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9-30日,中國工程院2021年當選院士學習教育暨頒證儀式在京滬兩地舉行。副院長陳左寧主持儀式。主席團名譽主席宋健、徐匡迪、周濟3位老院長為新當選院士上了入院第一課。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為新當選院士頒發證書并作了講話。副院長鐘志華、鄧秀新、何華武、王辰,秘書長陳建峰,以及9個學部的領導出席頒證儀式。在京新當選院士家屬和單位代表參加活動。活動同時通過工程院知領直播平臺請全體院士在線觀看。
頒證儀式上,朱坤、胡曉棉、楊宏、楊為民、唐洪武、高翔、朱兆云7位院士,周衛院士夫人何萍女士,以及龍騰院士團隊成員胡程教授,分別代表新當選院士、院士家屬和院士單位發言。院士們一致表示,今天的成就是黨和國家長期培養的結果,感謝同行前輩的關心指導、科研團隊共同努力和家人支持幫助,當選后會更加聚焦本專業領域,勤耕潛研,擔負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責任。何萍女士與周衛院士既是夫妻,也是共攀科研高峰的戰友,她深情回顧了與周衛院士攜手同行、攻堅克難的歲月,并表示會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周衛院士的工作,不辜負各級組織寄予的殷切期望。胡程教授以自身經歷介紹了龍騰院士教書育人、家國情懷、銳意創新、拼搏奮斗、堅韌不拔的品質和精神,并表示會在院士帶領下繼續為建設科技強國奮斗。
徐兵河、蔣昌俊院士分別代表新當選院士宣讀了承諾書,承諾:擁護《中國工程院章程》,遵守院士行為規范,履行院士義務,維護院士榮譽。忠誠黨的事業,堅持“四個面向”,爭做“四個表率”,勇攀科技高峰,悉心培養人才,堅守學術道德,傳播科學知識,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矢志奮斗。如有損害院士榮譽的行為,將主動申請放棄院士稱號。新當選院士學習并簽署了《新當選院士承諾書》。
宋健名譽主席以“擔當天命”為題,回顧了中國工程科技發展的輝煌成就和中國工程院近三十年的風雨歷程,為新當選院士介紹了中國工程院的天命擔當,殷切希望大家繼續奮斗,在自己的專業和鄰近領域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并努力成為戰略科學家,更好地履行天命。
徐匡迪名譽主席圍繞“珍惜榮譽、守正揚清”,向新當選院士提出希望,要不忘初心、牢記院士使命,要守正揚清、維護院士稱號的純潔性,要繼往開來、為建設現代化強國不懈奮斗。
周濟名譽主席號召新當選院士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新征程中,繼續發揮好科技領軍作用,繼續創新,繼續奮斗,繼續勇挑重擔,繼續建功立業,堅持服務國家、造福人民,堅持創新、創新、再創新,堅持奮戰在科技創新第一線。
李曉紅院長向新當選院士表示誠摯祝賀,向院士科研團隊和家屬表示敬意和慰問,要求大家一定要珍惜這次學習機會,深刻體會老院長們的良苦用心,牢記他們的殷切期望,把他們的諄諄教誨作為根本遵循。他對新院士提出四點希望:一是要有仰望星空的高遠之志。不僅要在各自科技領域中繼續發揮關鍵創新引領作用,更要在國家重大創新任務中主動“揭榜掛帥”,還要站得高、看得遠,以科學視野和戰略眼光謀劃長遠,勇當戰略科學家。二是要有扎根一線的踏實之風。學習和繼承袁隆平、吳天一、林俊德等院士扎根苦寒、負重前行的優良作風,將自身專業與時代需要深度結合,將個人奮斗與歷史進程深入融合,繼續深耕本領域、本專業,不斷把新的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不斷用新的成果造福于人民。三是要有充盈天地的浩然之氣。學習以錢學森、朱光亞為代表的一批老一輩科學家科技報國,以鐘南山為代表的一批院士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精神,善養浩然正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崇德向善、見賢思齊,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四要有法天則地的敬畏之心。要心存敬畏、潔身自好,堅守紀律紅線,自覺抵制種種不良之風的誘惑,傳承好院士隊伍的好作風。
李曉紅院長指出,當選院士是一個光榮的起點,要以歸零的心態整裝再出發,他勉勵新當選院士要主動擔負起使命責任,做永遠跟黨走的忠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斗士、傳承紅色基因的志士、捍衛院士稱號純潔性的衛士,努力為國家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有這樣一位醫者,他確立了攻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卻放棄申請專利,只為讓更多患者受益。他為國家培養大批醫學人才,桃李滿天下,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
日前,第三屆生態環保產業服務“雙碳”戰略院士論壇在北京召開。北京市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論壇上表示,某種意義上來說北京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經進入一個平穩期。在這背后離不開北京市在政策端的重視。......
他被譽為“中國藥神”,攻克了最兇險的一種白血病,并為了讓更多病人“吃得起藥”而放棄申請專利;他堅持20年每周“開卷考試”,診治疑難病例,言傳身教,為血液學培養出一片“人才森林”,造就“一門四院士”傳奇......
編者按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黨中央決定,開展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集中評選頒授,隆重表彰一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和發展作出杰出貢......
超材料作為21世紀的重大科學突破之一,憑借其獨特的物理特性,在光電、信息傳輸等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日前,在由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及蘇州實驗室共同承辦的2024浦江創新論壇“面向未來信息產業的新......
“從事科研工作,毫無疑問必須有扎實的基礎,同時還要具備很好的學術品味與科學直覺,而這些都來自三個‘多’——多讀文獻,每篇都有可取之處;多請教人,每個人都有過人之處;多聽報告,每個報告都有創新之處。”這......
9月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趙中偉,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分別走進長沙市三所中小學校園,新學期以“科學”為主題為同學們上好開學第一課,近距離讓同學們感受科學的魅力,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科技報國的志......
中新網廣州9月2日電題:百歲院士的“配角”人生作者王華胡瓊珍教師節將至,剛剛度過百歲生日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鐘世鎮家里很是熱鬧,從全國各地趕來探望的學生絡繹不絕。這位百歲院士不僅引領解剖學踏上與臨床緊密融......
9月1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2024級新生開學典禮在雁棲湖校區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周琪院士發表題為“找準人生坐標書寫科技報國的青春答卷”的致辭。周琪指出,國科大校......
又是一年開學季,一群充滿青春活力的新面孔帶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和對知識的渴望,即將踏入大學校園。大學生活是什么樣的?該怎樣度過大學時光才不會后悔?畢業后又會成為怎樣的人?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