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我國海洋衛星家族又添一名新成員——海洋二號B衛星上天了。
目前,我國海洋衛星已經實現了從單一型號到多種型譜、從試驗應用向業務服務的轉變,向系列化、業務化的方向快速邁進。
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時,我國海洋衛星還存在哪些不足?未來又將如何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就相關問題接受了《中國科學報》的專訪。
優勢無可替代的海洋衛星
《中國科學報》:海洋衛星在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監測等方面發揮著怎樣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我國建設海洋強國意味著什么?
蔣興偉:海洋衛星獲取的全球海洋葉綠素濃度、懸浮泥沙分布等海洋水色信息,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海面溫度等海洋動力環境信息和艦船、海島、岸線等目標信息具有大面積和高頻次的優勢,這是船舶和浮標等傳統觀測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隨著我國海洋強國建設的加快,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這對海洋科學的研究水平、海洋環境監測能力、海洋災害防御能力、海洋資源開發和利用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洋衛星也需同步加大對這些方面的信息服務能力,加快建設多星組網的衛星觀測體系,加快新型遙感載荷的研制,提高多要素、高精度、全覆蓋的全球海洋綜合空間觀測能力,豐富海洋衛星產品體系,提高數據定量化水平,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優勢互補的海洋衛星體系
《中國科學報》:目前我國正在運行的海洋試驗與業務衛星有哪些?各自發揮著什么作用?是否還存在海洋衛星數據受制于人的情況?
蔣興偉:目前我國在軌的海洋衛星有海洋二號A(HY-2A)衛星、海洋一號C(HY-1C)衛星和高分三號(GF-3)衛星。
HY-2A是一顆海洋動力環境衛星,于2011年發射,獲取的海面風場、有效波高、海面高度、海面溫度等海洋動力環境數據已經廣泛用于海洋防災減災、資源開發、海上安全等業務中。但是,只有這一顆動力衛星無法滿足各項應用對高時效和高空間分辨率信息的需求。現在為了滿足業務的需求,需要借助國外在軌同類衛星數據,存在海洋衛星數據受制于人的情況。
HY-1C是一顆海洋水色衛星,2018年9月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目前正在進行測試,該衛星獲取的葉綠素濃度、懸浮泥沙、海冰、溢油、赤潮等信息將在海洋環境保護、海洋開發管理和海洋防災減災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同樣,單顆衛星也存在觀測數據頻次少、時效性差和連續觀測能力不足等問題,也需借助部分國外數據彌補觀測的不足。
GF-3衛星是一顆海陸共用的雷達(SAR)衛星,可獲取海上目標、溢油、綠潮、浪場、海面風場、內波、海冰等信息。但由于目前只有一顆衛星在軌運行,也同樣存在上述觀測能力不足的問題。
隨著“十二五”和“十三五”我國海洋衛星規劃的落實,到2020年,完整的海洋遙感立體觀測體系將逐步形成,可實現海洋行業衛星數據應用產品自給率達到或超過80%的目標,屆時認識海洋和經略海洋的能力將顯著增強,海洋衛星必將在新時代建設海洋強國和全球海洋治理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海洋衛星強國夢想照進現實
《中國科學報》:計劃中還將發射哪些海洋衛星,以滿足哪些方面的業務需求?
蔣興偉:根據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和《海洋衛星業務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研制和發射海洋水色衛星星座、海洋動力衛星星座和海洋監視監測衛星3大系列海洋衛星10余顆。
海洋水色衛星星座:2018年和2019年陸續發射HY-1C/D海洋水色業務衛星,上下午組網觀測;“十三五”期間將進一步發展新一代海洋水色衛星科研星和業務星,從而提升上下午組網觀測能力。
海洋動力衛星星座:HY-2B/C/D衛星,一顆極軌和兩顆傾斜軌道海洋動力衛星3星組網探測海面高度、海面風場和海面溫度信息;中法海洋衛星、海洋鹽度探測衛星作為新型海洋動力衛星實現海面波浪譜和海洋鹽度信息的探測。
海洋監視監測衛星:GF-3號科研星和2顆1米C-SAR業務衛星3星將進行組網觀測;后續還將發展高軌海洋光學和微波遙感衛星。
3個系列衛星同時在軌運行可為海洋環境資源、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經濟、海洋生態、海洋安全和國防建設等領域提供不同分辨率、不同時效、不同種類的豐富的多源海洋環境信息,同時還可服務于氣象、環境、交通、農業和水利等行業的部分業務需求。
《中國科學報》:《海洋衛星業務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3個系列海洋衛星實現同時在軌組網運行、協同觀測。怎么理解?
蔣興偉:這些衛星只有實現協同觀測才能充分發揮海洋衛星3個系列的組網觀測優勢。
在海洋災害預防方面,利用水色衛星和監視監測衛星可實現海冰、有害藻華、溢油的全天候、全天時快速連續的監測;利用動力衛星和監視監測衛星可實現全球災害性海浪、風暴潮、海冰的中高分辨率聯合監測。
在海洋資源開發方面,利用水色衛星獲取的葉綠素濃度和海溫信息,動力和監視監測衛星獲取的鹽度、海流和渦旋信息,可為大洋漁場的預測提供可靠的信息源服務。
利用水色衛星獲取的海溫和動力星獲取的海平面變化信息可為全球變化研究提供可靠數據;利用動力星和監視監測衛星獲取的風場、浪場、海冰和冰間水道等信息可為海上航行提供安全保障;等等。
全球大洋數據實時接收將近
《中國科學報》:我們的海洋系列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建設運行情況如何?還將如何進一步發展以更好地提升星地一體業務化運行與服務能力?
蔣興偉: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負責承擔建設海洋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在衛星地面接收站網布局方面已經改擴建了國內4個地面站,布局了極地站、海外衛星地面站、船載移動接收站等,具備我國近海及周邊海域實時接收能力,并將具備全球大洋數據近實時接收能力。
正在建設功能齊全的海洋衛星數據中心,通過海洋衛星數據處理系統,具備多星數據的處理能力,目前主要針對海洋一號和海洋二號系列衛星生產海洋水色和動力環境的1級、2級和3級標準數據產品以及專題數據產品,并通過存檔分發系統分發給各類用戶使用。
為了提高衛星數據的定量化水平,正在建設海上定標與真實性檢驗場網,并加強多種形式的國內外合作和數據共享,完善定標和檢驗體系,提升全球海域范圍內的海洋衛星定標檢驗能力。
為了進一步提升星地一體業務化運行與服務能力,將建設統一任務綜合管控系統,建立多星任務仿真系統,提供多源衛星運行情況的模擬展示功能,實現基于海洋觀測任務的海洋衛星體系調度仿真,實現對海洋重要物理參數協同觀測,最大程度滿足用戶對海洋遙感數據的需求。
同時,建設多源衛星遙感數據協同生產系統,增加數據產品種類,提高數據產品處理時效,加強全球海洋遙感監測基礎產品和近海海域遙感監測產品制作,增加海洋要素產品的種類,具備多星多源衛星數據融合處理能力。加強應用支撐能力建設,構建海洋遙感數據快速處理體系,為海洋遙感應用提供高效、便捷的數據產品服務。
“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為我國的數字化和智能化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在發展過程中也要注意推動AI技術與各行業的融合、創新等一些問題,盡早確立我國人工智能的整體性競爭優勢。”在近日舉行的2023北......
人物名片秦裕琨:1933年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熱能工程領域研究的奠基人,參與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鍋爐制造專業,設計制造了中國第一臺自然循環熱水鍋爐,發明了用于火力發電廠的風控濃淡煤粉燃燒等技術。近7......
2月14日,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數學家、中國計算數學事業的建設者和領導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石鐘慈先生,于2023年2......
被譽為“天才型”學者的生物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DavidSabatini,于2022年4月因性騷擾辭去麻省理工學院(MIT)生物學終身教職。他的個人主頁顯示,其在性騷擾風波后“聲名掃地、收入歸零”......
據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和西北大學官網消息,近日,經國際礦物學學會新礦物命名與分類專業委員會(IMA-CNMNC)審查、投票,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鵬副教授、姚薇博士(現西......
2月9日,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一所)牽頭、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二所)共同承擔的“杭州灣南岸海岸帶碳匯調查、評估與價值核算”項目在浙江省寧波市召開專家驗收會,寧波市......
2月11日,海洋國際標準化創新論壇在青島以線上方式舉辦。會上,“山東省海洋國際標準創新中心”暨“海洋負排放(ONCE)國際標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山東省海洋國際標準創新中心由山東省市場監管局批復,......
近日,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更新了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數據(本期數據覆蓋的時間段為2012年1月1日-2022年10月31日),自然......
北京時間2月8日,美國工程院公布了新增 院士名單,包括106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其中,共有13位華人入選。入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領域專家獲得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以表彰入選者“在工程......
河流向海洋輸運物質是海洋元素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以往的關注點主要是河流溶解態元素輸運對海洋元素收支的影響,對絕大多數元素來說,陸源顆粒物的貢獻目前尚缺乏理解和量化。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