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林科院)2019年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林科院院長劉世榮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林科院將努力建設世界一流的林業和草原科研院所。
劉世榮介紹,2018年,中國林科院積極參與國家林業草原改革發展、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林業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戰略咨詢和規劃編制工作。為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等外交戰略部署,承擔中國—中東歐國家林業合作機制外聯協調和信息化管理工作,正式開通“中國—中東歐16+1林業合作中文網站”;完成《中國履行國家報告》;參與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報告工作,有力支撐了我國濕地公約履約工作;依托中國林科院成立“一帶一路生態互聯互惠”“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科技”兩個協同創新中心;積極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林業卷、《中國林業百科全書》編寫;完成庫木庫里沙漠科考,為《中國沙漠志》提供了重要基礎數據。
此外,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轉基因楊樹、落葉松新品種培育及產業化研究”兩個課題啟動;攻克了高分辨率遙感林業調查和監測應用關鍵技術,實現了高分林業應用專題產品生產、共享與服務,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創新了杉木第3代種子園營建、多性狀無性系選育等核心技術;解決了森林空間結構量化表達、結構信息有效獲取、森林經營迫切性與狀態合理性評價等問題;闡明了海南熱帶天然林生物多樣性形成、維持和恢復機制;突破了熱壓板同步升降、鋼帶調偏和鋼帶拖動同步等3項人造板連續平壓機核心技術瓶頸。
2018年,中國林科院科研工作者獲梁希獎13項,其中一等獎1項;2人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8個林木良種通過審(認)定;共發表論文1452篇,其中SCI論文476篇,EI論文81篇;出版科技專著和譯著44 部,獲授權ZL192項。
劉世榮強調,未來,中國林科院將以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著力推進原始理論創新和重大關鍵技術創新,努力構建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推廣應用為一體的完整高效的林草科技創新鏈;統籌科技資源配置,優化調整結構布局,充分發揮林草科技創新支撐和引領作用;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強化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構建良好創新環境,全面提升林草科技創新效能。
項目編號:HNZJC2023-HW(C5)-334項目名稱:熱帶林業研究實驗室和生態站儀器設備購置項目預算金額:人民幣1394萬元,其中采購包1:人民幣357萬元;采購包2:人民幣341萬元;采購包3......
“以往我們上森林資源調查課,就是拿著尺子去學校后山樹木園中測量,費時費力還不一定測得準。現在可不同了。”在南京林業大學“智慧林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虛擬教研室”大屏幕上,區域內的林業場景一覽無余,同學們在......
極端干旱對草原植物群落結構和功能的影響不僅存在于極端干旱事件發生期間,還可能產生遺留效應,持續影響草原生態系統功能及其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揭示極端干旱的遺留效應及其驅動機制,對于認識和預測極端干旱對草原......
近半個世紀以來,極端氣候事件在全球范圍內發生的頻次和規模逐漸增加。這些極端事件顯著影響當年的草原生產力,并會產生遺留效應,影響下一年的草原生產力。極端氣候事件的遺留效應及其驅動機制的揭示,對于探究和預......
近半個世紀以來,極端氣候事件在全球范圍內發生的頻次和規模逐漸增加。這些極端事件不僅顯著影響當年的草原生產力,還會產生遺留效應,影響下一年的草原生產力。揭示極端氣候事件的遺留效應及其驅動機制對于認識和預......
電腦屏幕上是超大的字號,98歲高齡的任繼周正在忙著編寫我國第一本有關農業倫理學的教材。“老了走不動了,野外工作不行了,現在著手農業倫理學,就想研究這個農業與社會的關系”。八月伊始,記者見到的任繼周思維......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7973.shtm......
凈初級生產力的形成和維持是生態系統的基礎功能,由地上和地下生產力兩部分構成。長期以來,由于受到取樣條件、研究方法、研究成本等多方面的限制,對地下生產力的了解遠遠滯后于對地上生產力的了解。全球陸地生態系......
國家林草局今天(2日)發布2021年國家林草局全面部署國家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評價工作,2021年草原監測取得八大成果。一是加強草原樣地布設研究,擴大樣地覆蓋范圍和數量。草原樣地數量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
近日,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東北林業大學)李偉研究組在《新植物學家》(NewPhytologist)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了調控楊樹次生木質部發育的“PtrMYB074-PtrWRK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