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預報:30日起大氣擴散條件持續不利,污染物逐步積累,京津冀區域中南部可能再次出現長時間的大氣重污染過程,局部地區可能達到嚴重污染,污染峰值可能出現在2016年12月31日—2017年1月3日期間,PM2.5濃度水平可能達到或超過300微克每立方米。為此,環保部已向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通報了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結果,提示各地及時發布響應級別預警信息。
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如何產生,這些預報結果靠譜嗎?12月29日一大早,記者趕到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環境質量預報預警中心會商室,一探究竟。
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有規范流程,專家稱今年對城市污染峰值的預報準確率80%
預報員劉冰告訴記者,空氣質量預報以現有可供利用的最高水平科技應用為基礎,有嚴格的作業流程。要做預報就要對污染源、大氣條件對擴散傳輸影響、實時空氣質量監測等變化情況,以及大氣化學機理規律尤其是重污染過程影響有全面了解。
有人認為,所有預報其實都是超級計算機精算得出的結果。但在空氣質量預報方面,卻不能這么簡單歸結。
在預報作業流程中,預報員們需要分析未來7—10天數以百計的空氣質量相關數值預報、氣象數值預報、實時空氣質量監測、氣象實況觀測相關圖形和數據產品。預報員需要比較至少三個不同的空氣治理數值預報模式、至少三個國際主流氣象機構至少兩個主要時次的氣象產品,而這些信息經常不一致或者矛盾,如何取舍,最考驗預報員的經驗和水平。
預報的偏差客觀上主要來源于影響空氣質量數值預報產品的四個主要因素:污染源清單、氣象初始場、大氣污染物監測初始場、大氣化學反應機理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預報員王威說,今年預測預警中心對區域污染的預測準確率為100%,對城市污染峰值的預報準確率為80%。
氣象條件不確定性影響預警的準確性
根據環保部官方發布的重污染天氣預警提示,29日,河北率先公布當晚22時起在石家莊、保定等8個城市啟動紅色預警,唐山、滄州市啟動橙色預警。隨后,北京公布從30日零時至元旦24時實施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
“從最初會商到部里發布,一般都要經過兩到三次的會商過程,遭遇區域重污染天氣,我們都會加密會商頻次,為環境管理決策提供最新的信息支持。”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主任宮正宇說。
以此次跨年重污染預警信息為例,預報員王曉彥詳述了整個過程。26日,例行的預報會商已經預報出此次跨年重污染的情況,當時,有的氣象機構預測2—3日在北京可能有短時污染緩解的情況。27日,預報團隊到環境保護部與大氣司等司局的同志會商,之后,環境保護部又聯合相關地區進行全面會商。
由于幾個氣象機構對2—3日的天氣過程預報出現矛盾,環境保護部在相關發布中強調,“受后續氣象條件的不確定性影響,本次重污染天氣過程的準確結束時間有待進一步判斷。”
京津冀出現少見跨年空氣重污染,但從全年監測數據看,空氣質量整體有所改善
專家說,空氣污染過程的發生沒有太多時間規律,但確實與天氣狀況密切相關。王曉彥打開12月16日—21日的污染過程圖,向記者解釋“跨周大霾”與此次“跨年大霾”的關聯。
“還沒喘口氣,重霾又來了。在河南北部、河北的一些地方,應該說上次污染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清除。”王曉彥告訴記者,從目前的預報看,與16—21日重污染過程相比,此次跨年區域空氣污染,雖然影響范圍、峰值可能比不上上次,但持續時間可能長達7天。由于5日之后的氣象預報還有很多不確定性,污染結束的時間還不好太早下定論。在整個過程中,最重污染區域可能出現在河南,因為按目前氣象預報,短時的小股冷空氣作用將北部地區的污染向河北南部、河南下壓,與原有污染團遭遇,將出現加重趨勢。
“出現跨年的重污染過程,這在最近幾年也沒有過,但從全年監測數據看,空氣質量整體確有改善。”宮正宇說,截至12月27日,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7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0%。與2013年相比,京津冀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20.0%、29.2%和36.7%。
“進入10月份,尤其是采暖季開始后,污染物日均濃度上升很快,尤其是重污染天氣,拉高了年均值。比如上次6天的重污染天氣,就拉高了京津冀全年均值3微克/立方米。”宮正宇說,從監測情況看,采取預警措施后,峰值和持續時間都有了明顯降低和減少,但要消除重污染天氣,我們還需更多努力。
污染源清單是空氣質量數值預報最重要的輸入數據之一,是影響預報準確率的關鍵因子。傳統自下而上源清單由于需要收集的信息量大、制作成本高,難以快速更新,往往需要1年以上才能更新一次,其不確定性在我國大氣污染......
2023年7月31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8月上半月(1—15日)全國空氣......
生態環境部12日發布,今年上半年,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1.4%,同比下降3.2個百分點;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2.6%,同比上升1.4個百分點。數據顯示,1至6......
今年以來,淮北市杜集區生態環境分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深入有序推進,統籌規劃,周密部署,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網格化管理模式,并積極開展三項專項治理(道路揚塵專項治理、渣土運輸專項治理、餐飲油煙專項......
2023年6月30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7月上半月(1—15日)全國空氣......
藍天保衛戰十年,大氣治理幾乎沒有放松的時候。2013年9月,以國務院名義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業界簡稱“大氣十條”)啟動,這是我國針對突出環境問題開展綜合治理的首個行動計劃。“大氣十條”明確......
“今年,我國面臨著氣象條件相對不利和污染物排放量顯著增加的雙重壓力,空氣質量改善形勢較為嚴峻。”28日,在生態環境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說。他表示,將通過工程減排、企業合......
生態環境部今日向媒體通報了2023年2月和1—2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空氣質量總體情況2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3.1%,同比下降8.3個百分點;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38.shtm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
生態環境部今天(17日)上午舉行例行發布會,有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監測數據表明,全國環境質量狀況呈現“三個向好”的特點。“三個向好”首先是空氣質量穩中向好。2022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