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11-23 14:44 原文鏈接: 中國神獸“騶吾”究竟是何種動物

       近日,奇幻電影《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神奇動物2》)在我國上映。其中有一只來自東方的神奇動物,深受很多人喜愛。導演大衛·葉茨日前向中國的影迷介紹:這只動物是來自中國的珍獸“騶吾”。

      想必很多人不知騶吾為何物,甚至連名字也未能讀準,其實,騶吾并不陌生。那么,它到底是哪種動物呢?

      關于騶吾,最早見于《山海經·海內北經》:“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采畢具,尾長于身,名曰騶吾,乘之日行千里。”其后的《毛詩傳》云:“騶虞,白虎黑文,不食生物,乘之行千里。”“義獸也……有至信之德則應之。”

      從《山海經》《毛詩傳》的記載中,可以提取5點關于騶吾的有效信息,并且利用排除法進行篩選。

      “有珍獸”說明騶吾是獸類,也就是現在的哺乳動物,這點確定無疑。

      “白虎黑文”,說明它是猛獸,并且具備黑白色的皮毛。符合條件的猛獸有孟加拉虎(白化種)、大熊貓、雪豹。

      “不食生物”這一點要結合古代文化背景進行分析。古代所謂的生物不是現代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古代的生物是與活物相對應的,這里不食生物并不代表不進食,而是不吃活物,不以捕獵為主。這樣的話,可以基本排除孟加拉虎和雪豹,這兩種都是食肉動物,以捕獵活物為主。

      “義獸”,何為義獸,講義氣的獸?當然不是。后世文獻《毛詩草木鳥獸蟲魚蔬廣要》:“(周)文王于平時不妄殺,如此。此其一時之義仁。而所謂義獸,是指不妄殺。”這里義獸是指不妄殺的獸。此處再次印證了第三條,貓科動物有多殺的習性,而唯獨大熊貓長著食肉動物的身體,卻以竹子為食。

      再看分布地點,《山海經》中的林氏國,今約指近河北一帶。現在大熊貓分布局限于秦嶺、四川一帶。《逸周書·王會》記載有“不令支玄貘”這個不令支就是今河北的遷安縣,玄貘是大熊貓的別稱。此外,據古動物地理學家文榕生先生考證,河北為古代大熊貓的分布地之一。

      一番排除后,我們可以肯定,“騶吾”即“大熊貓”。那么,“騶吾”又是怎么成為“大熊貓”的?

      1869年3月,法國傳教士戴維神父,業余職業是博物學家,在四川寶興發現一種神奇的動物,之前沒有人描述過,他將其定義為“黑白熊”(Ursus melanoleucus),雖然很符合大熊貓的描述,但一直沒有被采納。在大英博物館黑白熊一直被稱為花熊。

      1870年,法國巴黎自然博物館米勒·愛德華認為戴維發現的黑白熊,雖然外貌像熊,但是骨骼和牙齒與小熊貓和浣熊比較接近,于是將其重新定義為Ailuropoda melanoleuca(與類小熊貓獸)。

      1901年,大英博物館再次研究花熊的皮和骨骼,認為其接近浣熊,將其最后改名為“Giant Panda”。最初Giant Panda在中國被翻譯為大貓熊,這更符合實際情況。然而,這稱呼在1939年發生了戲劇般的變化:一只Giant Panda在重慶展出時,讀者將其誤讀為熊貓。從此,將錯就錯,大貓熊成為了大熊貓,一直沿用至今。

      作為一種神奇動物,大熊貓歷經地球的滄海桑田、種種浩劫,與其同時期的猛犸象、劍齒虎都已經滅絕了,而它卻神奇地活了下來。

      說它神奇,它神奇的地方還不少。

      一是大熊貓的“便便”很神奇,其糞便不僅沒有臭味,還有一絲淡淡的竹香,這主要是由大熊貓獨特的消化系統決定的。

      大熊貓是食肉動物的身體和消耗系統,卻以竹子為食,而竹子是一種高纖維和低營養的食物。在2010年中科院魏輔文院士研究組公布的大熊貓基因組數據中,卻沒有發現消化纖維素酶的基因編碼。那大熊貓是如何消化竹子的?對比取食富含纖維素食物的食草動物,它們的腸道很長,內有消化纖維素的共生菌。但大熊貓的腸子很短,無法分泌消化竹纖維的消化酶,它們消化竹纖維得益于體內的微生物。盡管如此,大熊貓對竹子的消化利用率低,只有17%左右。為了維持能量,它們只得吃、吃、吃,同時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纖維素,這就是它們糞便不臭的原因。

      二是大熊貓的“熊貓眼”很神奇。大熊貓黑白的“衣服”是它們的“野外迷彩服”,是長期適應本地森林環境的進化結果。大熊貓的臉部、頸背、背部、側腹、腹部和臀部白色的毛發適合在白雪皚皚的背景下隱秘,而其黑色的肩膀和腿部則適合在陰涼處隱藏。然而,頭部的黑色標記不用于隱藏,是用來表示溝通交流的信號:暗色的耳朵可能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兇猛,而熊貓眼如同人類的指紋是個體識別的標記。

      回望大熊貓的前世今生,不免感慨,曾經幾時,它還是正兒八經的一種肉食動物,由于環境的變化,它的食性逐漸轉變為草食性,并且只偏愛竹子。大熊貓的存在堪稱動物界的神奇!


    相關文章

    默沙東突然宣布:暫停向中國提供HPV疫苗

    2月4日,默沙東宣布將暫停向中國市場供應HPV疫苗(商品名:佳達修)。此次暫停供應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市場對HPV疫苗的需求減弱,同時渠道庫存水平較高。默沙東表示,這一調整是為了優化庫存管理,預計暫停將持......

    中國科學院2025跨年科學演講

    直播時間:2024年12月31日17:0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116247238115719(科學網微博直......

    信息工程科技新質生產力技術備選清單發布

    27日,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北京和香港同步發布“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新質生產力技術備選清單(2024)”。“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新質生產力技術備選清單”......

    世界機器人大賽首屆太空機器人大賽在長沙舉行

    9月24日至25日,世界機器人大賽首屆太空機器人大賽在長沙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劉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人因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善......

    逆境中長出的“中國牌”晶體

    2009年2月,國際期刊《自然》發表題為《中國晶體——藏匿的珍寶》的采訪調研文章,認為中國禁運氟代硼鈹酸鉀晶體(KBBF),將對美國功能晶體相關領域的研究和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并斷言“其他國家在晶體生長......

    “中國牌”晶體,何以“斷層”領先數十年?

    文丨《中國科學報》記者王昊昊“其他國家在晶體生長方面的研究目前看來還無法縮小與中國的差距。”2009年2月《自然》雜志一篇題為《中國“藏匿”的晶體珍寶》的調研文章引發國際同行廣泛關注其中認為中國禁運氟......

    從儀器公司巨頭CEO視角看,中國市場影響力

    “看到了改善的跡象,盡管這些改善可能要到明年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同比略有增長,團隊執行很棒,可市場仍然安靜”“繼續下跌,但邊際改善,下半年可能會更好。”……伴隨外資儀器儀表巨頭們最新季度財報的陸續披......

    動物保護新動作,300多種反芻動物基因組將測序

    據最新一期《自然·遺傳學》雜志報道,由多個機構組成的國際“端粒對端粒(T2T)”聯盟正在推進“反芻動物端粒-端粒”項目,旨在對300多種反芻動物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研究團隊期望通過測序得到的基因組圖譜,......

    中國代表隊獲第56屆國際化學奧賽4枚金牌

    第56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29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閉幕,中國代表隊4名參賽高中生選手全部斬獲金牌。本屆競賽自21日開始,共有來自全球96個國家和地區的327名選手參加,產生36枚金牌、67枚銀牌......

    “五愛”院士的家國情懷——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莊育智

    田晶娟繪人物簡介:莊育智(1924年7月27日—1996年3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材料科學家、物理冶金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難熔金屬研究室主任、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先后多次......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