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日本京都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2014國際傳熱大會上,清華大學劉靜教授獲得國際傳熱界最高獎項之一:威廉 伯格獎(The William Begell Medal),他并以“通向惡性腫瘤靶向冷凍或熱消融治療的途徑:生物體系內熱量的精準輸運”為題作了45分鐘大會主題報告。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國際傳熱界最高獎項和榮譽。
圖為劉靜教授從Begell House副總裁Vivian Wang女士手中接過威廉· 伯格獎牌
國際傳熱大會歷史悠久,每四年舉辦一次,是目前國際傳熱學界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會議,被譽為國際傳熱學界的奧林匹克盛會。該會起源于1951年,到今年已召開了15屆;2014屆大會我國共有超過200位學者參會,人數達到空前規模,有關報告給業界留下深刻印象。中國傳熱界知名學者過增元院士、鄭平院士、陶文銓院士以及眾多知名教授及年輕學者等悉數參加,其中過增元院士、鄭平院士還分別作了45分鐘大會主題報告并產生較大反響。經過激烈競爭,第16屆大會將于4年后2018年在中國北京舉行。
威廉 伯格獎由國際傳熱傳質中心(ICHMT)執行委員會、國際傳熱大會理事會(AIHTC)及Begell House出版社共同設立,今年為第二屆頒發,旨在紀念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教授、著名學術出版機構Begell House和Hemisphere的創建者William Begell博士。獲獎者系從每屆國際傳熱大會經提名并最終遴選的全球所有45分鐘大會主題報告人中選出。
劉靜教授1992年7月畢業于清華大學,同時獲得熱能工程系燃氣輪機專業工學士學位及物理系現代應用物理專業理學士學位,同年直攻博士,并于1996年2月獲得清華大學工程熱物理專業工學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此后曾為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后及麻省理工學院高級訪問學者。他29歲時即入選1998年度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并于1999年6月從美國回國創建了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生物與醫學實驗室,后于2003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6年11月起先后任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雙聘教授及百人計劃教授。
劉靜教授長期致力于工程熱物理與醫療健康、電子信息及能源技術領域的交叉問題研究,并取得系列開創性成果,相應工作在學術界和工業界有著重要的影響。
在生物傳熱學研究上,他在若干新方向的提出、理論構建及技術發明如宏微觀復雜生物傳熱理論與算法、納米冷凍治療學、堿金屬熱療法、血管相變傳熱、熱舒適神經理論等方面均作出突破性工作,所研制并歷經10余年時間推出的腫瘤冷熱刀微創治療裝備已成功用于臨床試驗。他于28歲時出版的《生物傳熱學》著作已成為領域內的基礎文獻,此后陸續出版的系列著作,為建立從低溫到高溫生物醫學工程學的相對完整的學術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普惠健康技術領域,劉靜教授集合多年實踐經驗并深入剖析全球在健康問題方面的重大需求,較早提出從國家層面全面部署低成本醫療戰略,出版了《先進低成本醫療技術》及《手機平臺上的生物醫學工程學》前沿著作,系統構建了相應的學術體系,帶領團隊研制并成功實現產業化的系列無線移動健康監護技術已通過SFDA評審并成為市場廣受歡迎的產品。
劉靜教授對我國熱科學若干新興交叉學科領域的快速發展尤其作出了關鍵性的普及和推動作用,他于2001年出版的國內外首部《微米/納米尺度傳熱學》著作先后被印刷5次(含我國臺灣繁體字版),促進了該領域的繁榮。此外,他還是室溫液態金屬多個全新領域的開創者和倡導者,相應工作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其中關于液態金屬芯片冷卻技術、液態金屬個人電子電路打印機、植入式醫療電子在體3D打印技術、液態金屬神經連接與修復技術、液態金屬血管造影術以及發現可變形液態金屬現象等研究為業界廣泛重視,帶領團隊研發的系列液態金屬CPU散熱器產品填補了有關產業空白。
室溫液態金屬具低熔點、高導電性和高導熱性等獨特的物理屬性,在軟體機器人、3D打印、微閥微泵、生醫設備等方面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由于液態金屬表面張力比水高近一個量級,因此傳統方法制備微尺度金屬液滴面臨......
來自法國索邦大學的3名物理學家,在室溫下將兩種類型的液態金屬放在一起,并對其進行熱梯度處理,首次成功觀測到兩種液體材料之間的熱電效應。這一最新研究有望對新型電池的開發產生影響。相關論文發表在10日出版......
科技日報北京6月12日電 (記者劉霞)來自法國索邦大學的3名物理學家,在室溫下將兩種類型的液態金屬放在一起,并對其進行熱梯度處理,首次成功觀測到兩種液體材料之間的熱電效應。這一最新研究有望對......
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綠氫制備技術屬于前沿低碳技術。這一技術走向應用的關鍵是構建高效、穩定且低成本的太陽能驅動半導體光催化材料薄膜(即人工光合成膜,又稱人工樹葉)。該領域常用的薄膜制備技術因制備環境苛刻或......
自然界的植物光合作用可實現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化,如何模仿這一過程來實現太陽能的轉化利用和產業化,長期以來備受關注。記者2月26日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劉崗研究團隊與中......
在我們的生活中,并非所有金屬都是敲起來梆梆響的,有一些金屬在常溫下就可以呈現液體的狀態,事實上我們對液態金屬也并不陌生。比如生活中需要甩一甩量體溫的體溫計,測血壓時用到的老式的血壓計,里面標記刻度的是......
液態金屬可能是人們期待已久的“綠色化工”的解決方案。科學家們測試的一項新技術,有望取代自20世紀初成為主流的能源密集型化學工程工藝。9日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的一項創新研究,擺脫了由固體材料制成的......
液態金屬可能是人們期待已久的“綠色化工”的解決方案。科學家們測試的一項新技術,有望取代自20世紀初成為主流的能源密集型化學工程工藝。9日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的一項創新研究,擺脫了由固體材料制成的......
感知機械刺激并將其轉化為生物電信號以完成信息感知、傳遞和計算,是自然界動物生存和進化的基本生理機制,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演化出各種各樣的用以應對復雜多變環境的智能行為,如信息處理、學習、判斷、反饋等。在......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鄧濤團隊、副研究員尚文團隊等通過構建微米玻璃球陣列支撐的液態金屬柔性密封復合材料,解決了傳統封裝材料無法同步兼顧可拉伸和高氣密性的難題。這項研究于2月3日發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