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8-22 18:16 原文鏈接: 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國際傳熱界最高獎

       近日,在日本京都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2014國際傳熱大會上,清華大學劉靜教授獲得國際傳熱界最高獎項之一:威廉 伯格獎(The William Begell Medal),他并以“通向惡性腫瘤靶向冷凍或熱消融治療的途徑:生物體系內熱量的精準輸運”為題作了45分鐘大會主題報告。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國際傳熱界最高獎項和榮譽。

    圖為劉靜教授從Begell House副總裁Vivian Wang女士手中接過威廉 伯格獎牌

      國際傳熱大會歷史悠久,每四年舉辦一次,是目前國際傳熱學界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會議,被譽為國際傳熱學界的奧林匹克盛會。該會起源于1951年,到今年已召開了15屆;2014屆大會我國共有超過200位學者參會,人數達到空前規模,有關報告給業界留下深刻印象。中國傳熱界知名學者過增元院士、鄭平院士、陶文銓院士以及眾多知名教授及年輕學者等悉數參加,其中過增元院士、鄭平院士還分別作了45分鐘大會主題報告并產生較大反響。經過激烈競爭,第16屆大會將于4年后2018年在中國北京舉行。

      威廉 伯格獎由國際傳熱傳質中心(ICHMT)執行委員會、國際傳熱大會理事會(AIHTC)及Begell House出版社共同設立,今年為第二屆頒發,旨在紀念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教授、著名學術出版機構Begell House和Hemisphere的創建者William Begell博士。獲獎者系從每屆國際傳熱大會經提名并最終遴選的全球所有45分鐘大會主題報告人中選出。

      劉靜教授1992年7月畢業于清華大學,同時獲得熱能工程系燃氣輪機專業工學士學位及物理系現代應用物理專業理學士學位,同年直攻博士,并于1996年2月獲得清華大學工程熱物理專業工學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此后曾為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后及麻省理工學院高級訪問學者。他29歲時即入選1998年度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并于1999年6月從美國回國創建了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生物與醫學實驗室,后于2003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6年11月起先后任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雙聘教授及百人計劃教授。

      劉靜教授長期致力于工程熱物理與醫療健康、電子信息及能源技術領域的交叉問題研究,并取得系列開創性成果,相應工作在學術界和工業界有著重要的影響。

      在生物傳熱學研究上,他在若干新方向的提出、理論構建及技術發明如宏微觀復雜生物傳熱理論與算法、納米冷凍治療學、堿金屬熱療法、血管相變傳熱、熱舒適神經理論等方面均作出突破性工作,所研制并歷經10余年時間推出的腫瘤冷熱刀微創治療裝備已成功用于臨床試驗。他于28歲時出版的《生物傳熱學》著作已成為領域內的基礎文獻,此后陸續出版的系列著作,為建立從低溫到高溫生物醫學工程學的相對完整的學術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普惠健康技術領域,劉靜教授集合多年實踐經驗并深入剖析全球在健康問題方面的重大需求,較早提出從國家層面全面部署低成本醫療戰略,出版了《先進低成本醫療技術》及《手機平臺上的生物醫學工程學》前沿著作,系統構建了相應的學術體系,帶領團隊研制并成功實現產業化的系列無線移動健康監護技術已通過SFDA評審并成為市場廣受歡迎的產品。

      劉靜教授對我國熱科學若干新興交叉學科領域的快速發展尤其作出了關鍵性的普及和推動作用,他于2001年出版的國內外首部《微米/納米尺度傳熱學》著作先后被印刷5次(含我國臺灣繁體字版),促進了該領域的繁榮。此外,他還是室溫液態金屬多個全新領域的開創者和倡導者,相應工作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其中關于液態金屬芯片冷卻技術、液態金屬個人電子電路打印機、植入式醫療電子在體3D打印技術、液態金屬神經連接與修復技術、液態金屬血管造影術以及發現可變形液態金屬現象等研究為業界廣泛重視,帶領團隊研發的系列液態金屬CPU散熱器產品填補了有關產業空白。

      劉靜教授出版有9部跨學科前沿學術著作,15篇應邀著作章節,以及300余篇期刊論文,申報有100余項發明ZL(其中近70項已獲授權)。

    相關文章

    我國科研人員在金屬抗腐蝕研究等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微納光子學與材料國際實驗室楊建軍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效解決了金屬表面極端拒水性持久保持的關鍵難題。這一突破不僅為超疏水領域開辟了廣闊前景,還......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既強且柔”的奇異金屬

    9日,記者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及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多學科材料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取得了新進展。據介紹,本次研究成功研發出一種可規模生產的奇異金屬,其兼具高分子材料的超高柔性......

    向金屬“借位錯”,陶瓷變得可拉伸

    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聯合北京工業大學教授王金淑團隊、香港大學教授黃明欣,首次提出向金屬“借位錯”的策略,實現了陶瓷的大變形拉伸塑性,陶瓷的拉伸形變量可達39.9%,強度約為2.......

    我國空間站難熔合金研究取得多項新發現

    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獲悉,西北工業大學魏炳波院士團隊在中國空間站開展的高性能難熔合金研究近期成功取得了多項空間材料凝固制備科學新發現,獲取了難熔合金熔體的關鍵熱物理性質,有力推動......

    戰略性關鍵金屬超常富集成礦動力學重大研究計劃?2024年度項目指南

    關于發布戰略性關鍵金屬超常富集成礦動力學重大研究計劃2024年度項目指南的通告國科金發計〔2024〕141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現發布戰略性關鍵金屬超常富集成礦動力學重大研究計劃2024年度項目指南......

    項目資金3500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布1個重大研究計劃項目指南

    關于發布戰略性關鍵金屬超常富集成礦動力學重大研究計劃2024年度項目指南的通告國科金發計〔2024〕141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現發布戰略性關鍵金屬超常富集成礦動力學重大研究計劃2024年度項目指南......

    大規模設備更新釋放經濟增長后勁京東工業金屬加工采購額同比增長64.11%

    今年以來,我國持續推動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行動,在相關政策帶動下,我國設備更新投資實現較快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4月份,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7.2%,拉動全部投資增長2.2個百分點。京東......

    鋼研納克:公司部分分析儀器也可應用于航空航天材料檢測

    鋼研納克6月6日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主要開展金屬材料檢測相關業務,檢測能力包括航空航天所涉及的金屬等材料;公司部分分析儀器也可應用于航空航天材料檢測。關于鋼研納克:鋼研納克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

    我國學者實現金屬團簇“油到水”相轉移的熒光調控

    科技日報合肥5月10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10日從安徽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化工學院朱滿洲/康熙團隊在金屬團簇熒光調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化學領域國際期刊《德國應用化......

    白矮星表面首次發現金屬“疤痕”有助恒星演化研究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的科研團隊在使用智利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時,首次在一顆白矮星WD0816-310的表面觀察到金屬“疤痕”。這些疤痕是恒星在吞噬其周圍行星和小行星后留下的明顯標志。研究......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