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這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第9個以農業農村工作為主題的一號文件。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指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多位接受采訪的專家告訴記者,這標志著農業科技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是2012年一號文件的起草人之一,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重視農業科技是黨和政府的慣例,如此定調基于國際農業發展經驗和我國農業發展實踐。
回顧世界農業發展歷史,科技一直是關乎農業發展的重大問題,每一個重大突破都會帶來農業生產力的極大發展。而從我國農業發展歷程看,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正由于一些新品種、新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才使得單產提高,實現糧食產量‘八連增’,進入‘三農’發展‘黃金期’。”宋洪遠表示。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吳普特亦對本報記者指出,近年來糧食連年增產,用水量卻并沒有過度增加,農業科技功不可沒。
宋洪遠分析:“我國是農業大國,卻不是農業強國。今后農業發展面臨著嚴重的資源約束。人多地少、水資源分布不均、氣候多災等因素正制約我國農業發展。要實現糧食產量穩定增長,只能靠單產,而提高單產只能靠技術,所以要重視農業科技。”
他同時指出,在理論層面上,農業科技的強調突出,標志著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體系框架基本形成。
“三農”問題的解決,有三大支柱:一靠政策、二靠基礎設施建設、三靠科技。
“惠農政策投入上有補貼。去年的一號文件已經把水利等制約農業發展和糧食增產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未來‘三農’問題的重點。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問題必須靠科技。”宋洪遠解釋。
宋洪遠介紹,科技創新是我國下一步農業科技發展的主攻方向。要明確科技創新的方向、面向產業需求、著力突破關鍵技術,切實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建設。
而加快農業科技進步,關鍵要強化推廣應用。
“網破、線斷、人散。”有人用六個字歸納了目前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農業基層推廣隊伍上,現實的形勢是,原先公益性質的農技站很多在自謀出路,靠賣種子、賣飼料來維持生計。”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正斌對本報記者表示。
而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唐仁健介紹,農技推廣體系中存在的問題近年來已有所改善。農業的科技貢獻率在逐年提高,今后也要提高農業基層推廣體系的能力,一是要做強主力軍,即七站八所。主要強調條件改善和能力建設,突出“一個銜接兩個覆蓋”。二是做大“方面軍”,主要是農業的科研院所、農業的大學、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采取適當的政策和措施,引導他們開展農技推廣。
為發揮大學在農業科研服務中的積極作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學也是公益性服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記者獲悉,教育部、科技部等幾大部委正在推動大學試點。
宋洪遠認為,提升農業技術的推廣能力,需要做到三點:一是強化基層公益性推廣服務機構的建設,特別是要在鄉級完善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三大機構的建設;二是發揮科研教育機構的作用,引導他們開展農技推廣;三是培養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如專業合作社等。
陳錫文表示,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條件、農業科技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有效灌溉面積所占比重剛剛超過50%,有將近一半的耕地仍靠天收成。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很大。今后要進一步促進農業科研和生產緊密結合。
“如何將農業科技投入用到刀刃上,還須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陳錫文認為,農業技術的成果要體現在地里面,要靠一家一戶的農民去運用,因此還須提高農民的科學技術素質,讓他們成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真正主人,使農業科研成果在生產實踐中發揮作用。
唐仁健則認為,要培育職業農民、專業農民,讓新一代有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在農村或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經營,鼓勵青年農民回鄉創業。
此外,很多專家在采訪中,均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文件中目前多是一些籠統性、原則性提法,具體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建議各地方在落實文件精神的時候,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并上報給中央組織實施,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取得效果。
國科辦農〔2023〕4號內蒙古自治區、安徽省、河南省、貴州省、陜西省科技廳:為進一步加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下簡稱園區)管理,促進園區發展,根據《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科技部......
根據《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要求,2022年農村司開展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下簡稱園區)評估工作,評估對象為2020年綜合評估結果不達標需整改的5家園區。經過園區自評估、視頻答辯、問詢交流以及綜合......
頒獎儀式現場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供圖11月14日,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首屆農業科技圖書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中國農業科學院......
10月22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名單發布。其中有18位候補委員在高校任職,分別是:于吉紅(女)、劉仲華、杜江峰、李術才、李儒新、吳朝暉、邱勇、何雅玲、陳杰、金東寒、周志鑫、祖力亞提·......
康振生(左)與王曉杰討論實驗。受訪者供圖從1984年于母校西北農學院(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我已經在這座校園里工作了近40個年頭,辛勤的工作換來了很多成績,也獲得了很多榮譽。然而對我......
7月17日,國家鹽堿地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在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隆重召開。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現武、東營市市長陳必昌、山東省黃三角國家農高區黨工委副書記田和友、農業農村部農田建......
為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效能,引領和支撐農業高質量發展,陜西省科技廳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加快構建和完善適應全省農業發展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在強化高校......
中央氣象臺12月16日10時繼續發布寒潮藍色預警:受冷空氣影響,預計,12月16日14時至18日20時,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將降溫6~10℃,其中,吉林東南部、山東南部、安徽東部、江蘇大部、浙江大部、上......
11月19日,《“十三五”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報告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業農村科技創新體系效能在改革中穩步提升,科技創新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總體呈現農業高新技術加快......
“與傳統蔬菜生產模式相比,智能化生產單元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現輕簡化栽培,降低了田間管理的勞動強度,以往5個棚(每個400平方米)整個番茄生產季需要大約人工120人·天,而現在只需要90人·天,勞動生產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