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近期流傳的葛蘭素史克研發中心總裁臧敬五學術造假一事,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在作題為《大學的學術誠信與科學精神》專場報告時,寄語四川大學全體師生:“你們可以不驚天動地,但必須要有誠信。你們可以什么都破產,但學術信譽不能破產。”
毋庸諱言,近年來,隨著一宗接一宗的學術不端事件東窗事發,學術不端行為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論文抄襲、成果剽竊、數據捏造、文憑作假等種種沽名釣譽的行為說明,在高等教育、學術、科研領域,誠信缺失的現狀已足以令人憂慮。學術不端已成為科學界和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無法回避并不得不重視的問題。
追究起來,學術誠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道德滑坡、社會大環境的浮躁心態以及社會轉型期的市場缺陷、機制不完善、法律法規不健全等等因素,造成了整個社會的誠信危機。社會的急躁情緒也波及了學術界,人人急于發文章、拿學位,急于出著作、評職稱、拿獎項,從而導致了假實驗報告、假學位論文、假畢業證書紛紛出籠。
學術界在評價機制上的不完善也是導致學術誠信危機的原因之一。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人才評價中存在簡單量化傾向,如只看發表了多少文章而不注重文章本身的質量和價值。這種簡單量化的評價方法,致使許多科研人員樂于打“短、平、快”,而不愿搞“高、精、尖”,從而催生了種種學術不端行為。
事實上,在一個社會中,學術界是最不應缺失誠信的領域。科學追求的是真理,其價值觀是求真、求實,講究實事求是。中科院第一任院長郭沫若說過:“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因此,科學家必須是誠實的人,容不得半點造假的行為。一旦造假,就背離了科學本身的價值觀。學術不端行為會嚴重影響科學的發展,影響我國科技的國際競爭力,最終傷害的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中國的學術與科研要想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環境和求實、求真的學術氛圍。這就需要加強誠信教育和學術規范教育。先賢孟子曰:“車無轅而不行,人無信則不立。”可見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誠信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則。它是一種品行、一種道義、一種責任,體現著一個人內心的自重與尊嚴。“誠信做人,誠信為學”,“內信于心,外信于人”,是每個人自立于天地間的基本道德。
除此之外,還須完善學術評價機制,充分尊重人才成長和學術發展的規律,在考核評估中避免“一刀切”,建立起分類評價和質量導向的考核機制。
整個學術界應對學術不端行為保持零容忍,一經查實、絕不姑息。為此,嚴懲學術不端行為還需要法律的保障。從某種意義上說,學術誠信危機已不僅是個人道德問題,更是一個社會轉型期的體制問題。盡管有關機構已出臺了一些部門規章和措施,但是這些規定十分零散,不成體系。當前亟待制定一部國家層面的法律,確保科研院所和大學在處理學術不端行為時尺度統一,有章可循。
其實,學術誠信問題不僅存在于中國,也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應當不斷加強與國際同行的交流合作,自覺融入維護學術誠信和行為規范的世界學術共同體。
事實上,誠信教育、學術規范教育也好,加強監督管理也好,最根本的一點還在于樹立對待學術的正確態度。是為了科研而科研,還是把科研當作謀求名利、換取物質利益的手段?如果我們去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故事,就會發現,世界上的很多發明創造是在毫無功利目的的情況下誕生的。作出這些成果的科學家只是有好奇心,有求知的欲望,有對自己專業無窮的興趣,甚至是抱著“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態度來進行科學研究的。對于一個真正熱愛科學的人來說,很難想象他會抄襲、剽竊別人的成果。
學術研究是一項需要終生經營的事業,學術聲譽是學術研究的生命之基。在這方面,世界科學大師和我國老一輩科學家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法拉第、牛頓、愛因斯坦一生保持著對科學孜孜不倦的探索欲望,研究的目的只在于推動科學的進步;我國老一輩科學家竺可楨、師昌緒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不求名利,沉下心來做學問,在為學之道上勤勤懇懇、腳踏實地。唯其如此,才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立言先立德,立文先立人。”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更應該以身作則,以自身言行為世人之軌范,成為社會文化和社會風氣的引領者。如果說現代化是一幢摩天大廈,誠信便是它堅強的基石。有它支撐,大廈才會巍然屹立。一旦誠信缺失,人們就會失去安全感,社會就會喪失凝聚力,個人的夢、國家的夢都將遙不可及。
謝和平院士在演講中說:“社會可能世俗、浮躁,但學術不能世俗,教育不能浮躁,學校不能功利。”誠哉斯言。
唯有建設學術誠信,堅守學術道德,才能以學術誠信夯實中國夢的基礎。讓學術誠信成為一股強大的道德正能量,帶動全社會的誠信建設,使我們的社會早日成為和諧、美好的家園。
2024年11月9日至11日,首屆分析科學與儀器大會“8分會-質譜科學與儀器”在成都天府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本分會由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玉奎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
中國科學技術館發布《鋪設通往科學之路——面向變革時代的科技館》出版采購項目評審結果公告公告原文:各有關單位:按照《中國科協采購管理辦法》有關規定,本項目分別于2024年9月18日和10月8日發布了申報......
23日,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主題會議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在開放科學基礎設施相關主題會議上,開放科學基礎設施共享協作倡議正式發布。該倡議提出四方面行動:共建全球網絡,增加開放科學基礎設施的數量并......
10月21日下午和10月22日上午,國家計量科學數據中心在恩施市接續2024年度工作會召開了“計量與數字化”學術會議。本次會議共安排了13場精彩的學術報告,展出了系列學術墻報,并為學術墻報獲獎者頒獎。......
記者從中國科協10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讓更多剛剛踏上科研道路,處于人才梯隊“塔基”、職業生涯“破繭期”的青年人才受益,中國科協近日啟動實施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博士生專項計劃,面向高年級在讀博士研究......
為強化科研人員遵守科研誠信、倫理和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要求的意識,加強中心科研相關管理辦法的宣貫教育,2024年9月19日,中心科技處在昌平園區組織召開了中國疾控中心科研誠信及倫理審查培訓。中心在京單位的......
關于征集“集成芯片前沿技術科學基礎”重大研究計劃2025年度項目指南建議的通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集成芯片前沿技術科學基礎”2025年度項目指南建議征集已通過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s......
9月20日至22日,第六屆青年生命科學論壇在長沙舉辦。論壇由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生命科學分會發起。開幕式現場。主辦方供圖此次論壇設置了開幕式、大會報告、邀請報告、口頭報告等環節,來自中國科學院亞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進一步強調,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
今年1月,一篇主題為“通過眼睛虹膜檢測人類疾病”的綜述文章被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出版的會議論文集收錄。但論文作者和編輯都沒有注意到,該論文標注的30篇參考文獻中有18篇被撤稿。令人驚訝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