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05-30 08:52 原文鏈接: 中國科學報:青年教師職稱評定之痛

      圍繞著職稱晉升與學術良知,近期的中國高校學術圈并不平靜。

      教育專家認為,當前的職稱評定標準除了行政化的問題,還體現在高度的簡單化。如果不改變行政化的大環境,在目前的體制下,只能從道德角度強調行政人員、學術人員自律。

      湖南高校職稱評委開房收錢,被稱為“已是公開的秘密”。西北政法大學法學副教授諶洪果對媒體表態:“這輩子堅決不再參評什么教授職稱了。”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副教授張江南,專注教學忽略科研,被學院停止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資格。

      想要晉升,不少人就要蹚利益這片渾水;想要專注,一些人又要被標準驅除。如何處理“錦繡前程”與“內心堅守”,一些年輕的高校教師“被陷入”尷尬境地。

    論文看口袋,課題看人情,職稱看運氣

      “論文看口袋,課題看人情,職稱看運氣”,安徽一家省級院校講師夏言的一句順口溜,一針見血地道出了青年教師評職稱的辛酸。

      “可不是嘛,論文的版面費觸目驚心。”遼寧某“211工程”高校講師李青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一位朋友為了評職稱,在社科院一個核心刊物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光版面費就花去了2萬元,“這還是認識里頭的人,不然還不給發”。

      花錢,還不是讓夏言最糾心的問題。“論文投稿與職稱掛鉤,核心期刊一看論文署名處是講師,不管質量好壞,直接就擱到一邊。”夏言坦言,身邊同事發論文常遇到這個問題。

      而讓李青“最痛苦的事”是課題怎樣也申請不下來。“我工作后申請了五六次課題,每年申請兩三次,均未成功,甚至在學校這關就過不去。”

      曾有一段時間,李青一度懷疑自己的科研水平。但是,“我不敢說我的課題比同事們的好,但他們的并不比我的好”。懊惱之際,她請教了一個外專業的審核人,對方明白無誤地告訴她這樣一個情況——“我還不清楚次日要去擔任課題評審組的評委,可當晚就有很多人打電話來拜托投票”。

      博士并非就讀于該校,且與學校學術圈里的人不熟識。李青嘆言:“課題這關,我是過不去了。”

      北京某市屬高校講師方李告訴記者,評職稱難的趨勢,已開始向下蔓延。去年,他的兩位同事各項條件齊全,但受到名額限制,連講師也沒評上。“這在過去,或是在一些‘211工程’、‘985工程’高校不可能發生的。”

      方李本人也具備了申請副教授的資格,當記者問到今年是否有申請,方李哈哈大笑,說:“沒有。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學校都是快到40歲才能評上副教授。”記者追問原因,方李說:“沒有為什么,這就是慣例。我們有年輕同事今年申請,但是大家都覺得他評不上,也許他只是在碰運氣。”

    被趕進角落里的教學質量

      上午剛上完4節課,下午馬上要參加學生活動,晚上就得寫出活動總結。李青像一個陀螺,一天到晚忙得很無奈。她一個星期要上20節課,還要為本科生、研究生備課。教改后需要備課、做教案的新課,學校里的一些活動,像她這樣的年輕老師就必須上。

      李青忙碌的原因并不復雜。一節課幾十塊錢,一個課題幾十萬元,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教授們,一旦有了課題資源,大多不愿意上課。

      她所在的大學評職稱,主要考查論文、課題、教學質量、課時量。四者缺一不可,各自權重為25%。如果科研好,學校還有破格的機制。但是,她從未聽說過,哪位老師教學好,被破格提升為副教授、教授。

      據她介紹,在教學指標上學校主要參考課時量、督導團及同行評價。課時量有一個基本要求,會參考教學對象、基礎課程。教學督導團由退休的老教師組成,聽課后打分。此外,再由一位同事進行打分。

      “課時量是比較好操作的。”李青解釋,教授沒時間上課,依然把名字上報到教務處,然后請不差課時的年輕老師來上,或是商量商量“今年你替我上,明年我替你上”。同事之間的評價,攸關彼此利益和人情,自然分數不會低。換而言之,真正有意義的僅為分值占教學質量20%左右的督導團評分。

      與李青所在的大學大同小異,方李學校多了一項學生評分。該校大三學生小周告訴記者,得分最高的老師,往往是跟同學關系最好的老師,“教學質量如何還真不好說”。

      在教師考核上,一些高校并沒有明確劃分教學型、教學科研型崗位,這種情況下大多數老師被自動歸類為教學科研型,甚至在一些以“教學型”為主的地方院校,在職稱評定問題上仍然對科研設高門檻。

      “都做科研去了,教學質量怎么保證?”私底下,夏言和同事們都有這樣的疑問。

    評聘分開不是治本的辦法

      評上教授、副教授后,不思進取者依然大有人在。

      原則上來說,李青作為講師,不具備給研究生上課的資格,“但是教授不去上課,只能讓我去”。即便一些教授去上課,一年也只是象征性地上一門課,并且沒花多少心思去更新教案。“這個現象在高校里很普遍”。

      方李告訴記者,自己所在院校崗位每三年一聘,如完不成任務,來年只能聘更差的崗位。“雖然設有條框,但所定標準并不高,接近100%的人都能完成。”

      在他的印象中,只有一名教師因科研不足,被調離至學校特設的一個實驗室崗位。“我所理解的‘聘’是‘評’完之后大家擇優競爭上崗,但是在學校領導看來不可以。”

      在中國高校職稱評聘結合的大環境下,評聘分離被視為一種“更科學”的辦法,但真實的情況又是怎樣?

      “評聘分開、高職低聘都是行政化的產物。”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別敦榮打了一個比方,在現行的體制下,評職稱讓一個人戰斗了一回合,聘崗位又得讓這個人戰斗另一回合。

      “高職低聘或低職高聘,它都是對評審制度的一種諷刺。有了職稱評審制度,再去高職低聘或低職高聘,這不是自己否定自己嗎?”別敦榮說。

      他解釋道,評聘分開實質是設置了兩道行政程序,而后面的一道程序似乎是用來糾正前一道程序的弊端。“在人治體制下,如果評還有所謂的標準,那么聘并非以標準衡量,聘的標準是有什么崗聘什么人,這在很大程度上又給行政提供了‘尋租’的機會,逼得教師們去公關、走關系,而且這次公關很明顯就是對本校領導。”

      別敦榮認為,如果不改變行政化的大環境,在目前的體制下,只能從道德角度強調行政人員、學術人員自律。

    職稱評定的“理想國”

      工作年限用手指就可以數出來,課時量僅體現上課數量,發論文只看數量、刊物級別,搞科研只看課題級別、獲獎情況。

      “所有的標準都是行政標準,并不能與質量相對應。”別敦榮說,“說句不好聽的,參照這些指標,學會加減法的小學生就能判斷誰能評上教授。”

      “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讓職稱評定回歸本位。”這不只是別敦榮的聲音,也是中國教育專家、高校教師共同的呼聲。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要實現職稱評定合理化,首先必須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和年薪制。推行“學術自治、教授治校”,對于教師的評價、考核這類教育事務和學術事務,應由學校的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負責,行政只是執行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的決策。縱使獲得千萬元的課題,科研提成也應有所限制,規定教師年收入不得超過確定的年薪額,不可以創收無止境。從而避免教師受績效考核而急功近利,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重視科研而怠慢教學。

      別敦榮對此表示贊同,在他看來,學術權力如回歸到學校,學校應該拿出空余崗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本校、外校教師參加競爭必須一視同仁,“從而在優勝劣汰中保障優中選優,而不是矮子里面拔將軍”。

      “當前的職稱評定標準除了行政化的問題,還體現在高度的簡單化。”別敦榮說,“學術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東西,高度簡單化帶來的問題是每個人看似都有評判教授的權力,而且每個人都能很容易判斷誰能當教授。”

      他解釋說,學術領域最重要的是同領域專家的評定,而如今的學術評審多是非同行評審,職稱評審的材料送到參評專家手中,往往只有一兩位專家了解該領域,因此只好看誰的影響因子高讓誰上,而忽略了學術實際的水平。“應該選擇最能代表申請人學術水平的作品,讓同行專家去判斷。”

    相關文章

    國內首個漁業用燈測評實驗室通過CNAS評審

    “這標志著我國漁業燈具的檢測水平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將為遠洋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9月25日-9月27日,上海海洋大學國家遠洋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順利完成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

    世界機器人大賽首屆太空機器人大賽在長沙舉行

    9月24日至25日,世界機器人大賽首屆太空機器人大賽在長沙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劉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人因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善......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發生槍擊事件,一名學生死亡

    中新網9月24日電據美媒報道,當地時間22日晚,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校園內發生槍擊事件,造成一名學生死亡,警方正在尋找嫌疑人。據報道,亞利桑那大學方面消息稱,他們接到警方通知說,當地時間22日晚23時左右......

    湘潭大學復校50周年高質量發展大會舉行

    9月21日,湘潭大學舉行復校50周年高質量發展大會。湘潭大學復校50周年高質量發展大會舉行。王昊昊攝湘潭大學建校于1958年,1974年復校,是國家首批16所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之一,2022年入選國家......

    湖南大學校長段獻忠:為中國式現代化練就過硬本領

    9月5日,湖南大學舉行2024級新生開學典禮。湖南大學校長段獻忠深情寄語2024級新同學勤學創新,志存高遠,為中國式現代化練就過硬本領,努力成長為新時代經世致用領軍人才,讓世界見證更多中國精彩。開學典......

    730萬沈陽該大學發布GCMS/MS等儀器設備招標公告

    沈陽農業大學東北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研究中心對智能人工氣候室、X射線輻照儀、三重四級桿氣質聯用儀、超速離心機和多功能成像系統共12套設備發布項目采購招標公告,總預算達730萬元。項目概況(ZCC)沈陽農......

    近455萬五邑大學實驗室快速制備液相色譜系統等設備采購中標公告

    9月10日,五邑大學發布關于“五邑大學有機高分子先進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實驗室多功能光譜測量系統等設備及其實驗家具采購項目”中標公告,采購包括探測器和TFT測試系統、快速制備液相色譜系統、多功能光譜測量系......

    高等教育要警惕!大學不是商店,學生不是顧客

    ■郭英劍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近日,美國《高等教育紀事》發表了一篇題為《教室里的顧客》的文章。該文是“Z世代教育”系列報道的一部分。所謂“Z世代”,指大約出生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本世......

    高校專業調整要做好“加減法”

    海南大學新增生物育種科學專業,北京科技大學新增材料智能技術專業,哈爾濱體育學院新增冰雪舞蹈表演專業……高校專業調整備受各界關注。今年,24種新專業正式納入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引發熱議。......

    高校分類發展為何難逃同質化命運

    張端鴻同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劉虹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自2010年以來,我國就十分注重引導高校分類發展、特色發展,避免高校走同質化道路。國家和各省級教育管理部門也通過探索和推動高校分類評價,......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