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6-10 08:13 原文鏈接: 中國科學院專家:目光應投向資源豐富的深海大洋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陸上資源的日漸匱乏以及深海開發技術的不斷進展,各國紛紛將目光投向深海大洋,石油、可燃冰、錳結核、富鈷結殼、熱液硫化物、生物基因庫等等,人類向海洋進軍的腳步日漸深入,競爭也愈來愈激烈,深海資源勘查技術正向著大深度、近海底的方向發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先后實施了龐大的海洋勘探計劃,如“深海鉆探計劃”、“大洋鉆探計劃”、“海洋行動計劃”等等,旨在全方位研究海洋、認識海洋,以便探尋和開發深海大洋的種種資源。

      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約占全球油氣資源總儲量的70%,全球近十年發現的大型油氣田中,海洋油氣田已占60%以上,尤其是300米以上的深水海域,全球尚有1800億桶的未探明油氣儲量,相當于已探明油氣儲量的兩倍。國際石油界早已形成共識,海洋油氣特別是深海油氣將是未來世界油氣資源接替的重要區域。目前全世界有60多個國家在開展深水油氣勘探,南美深水區、墨西哥灣以及西非幾內亞灣已成為世界深水油氣開發的三大熱點區域。

      此外,海洋中還蘊藏著極其龐大的可燃冰資源,可燃冰通常賦存于水深200米至1500米的海底地層中,被公認為21世紀的新型能源,資源量足夠人類利用數百年。有鑒于可燃冰作為石油替代能源的重要地位,各國對可燃冰資源的爭奪與重視程度不亞于石油,美國已經把可燃冰作為戰略能源列入國家級發展規劃,計劃到2015年進行商業性試采,日本計劃在未來5―10年內實現可燃冰商業開采。可以預見,一旦開發技術成熟,可燃冰的開發與利用必將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展開。值得一提的是,海水中蘊含的氘、氚等元素儲量極大,可作為未來核聚變能源的主要燃料,海洋中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以及海洋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也亟待大力開發,從而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的生產生活。

      海洋深部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多金屬結核資源,如錳結核、富鈷結殼以及熱液硫化物等,這些多金屬結核內部含有銅、鋅、鉛、金、鈷、鉑等多種金屬及貴金屬資源。

      據初步統計,大洋海底多金屬結核總資源量約3萬億噸,有商業開采潛力的達750億噸,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以錳結核資源為例,每平方米的海底約有60千克的資源量,錳結核中50%以上是氧化鐵和氧化錳,另外還含有鎳、鋅、鈷、鉬等20多種有色金屬元素。如果按照當前世界金屬消耗水平估算,僅太平洋底部的錳結核儲量就可供世界數百年之需,而其中含有的稀有金屬如鎳可供15000年,錳可供24000年,鈷甚至可供10萬年。不僅如此,錳結核的增長很快,平均每年以1000萬噸的速度在海底堆積,真正可稱得上是人類取之不盡的“自生礦物”。

      海洋中還孕育著多姿多彩的生物資源,尤其是大洋深水海底,許多熱液硫化物的周圍發現了大量的嶄新生物群落。這些生物的多樣性和生物密度可以與陸地上的熱帶雨林相媲美,目前新發現的生物種類已經達到了500多個種屬,而更大部分依然是未知的。由此也說明地球上不僅存在著人們所習慣的在常溫和有光的環境下通過光合作用生產有機質的“有光食物鏈”,還活躍著依靠地熱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溫高壓的環境下,通過化合作用生產有機質的“黑暗食物鏈”。這些深海生物的生存環境,非常類似于地球早期時候的極端高溫環境。與此同時,這些“黑暗食物鏈”環境中的生物非常原始,接近所有生命體的共同祖先,這對于揭開生命的起源之謎具有深遠的意義。從生命科學的角度看,海洋無疑是天然而又龐大的生物基因庫,有著難以估量的生物醫藥價值。盡管人們無法完全知曉大洋的海底還存在有何種匪夷所思但卻價值連城的生物體,一切都還在研究探索中,但海洋生物基因資源已經凸顯出巨大的應用價值,海洋生物醫藥的開發正成為深海領域的研究熱點,有望形成一個新的產業生長點。

    相關文章

    中國首個海上“風電+牧場”項目探路海洋資源立體利用

    在距離山東省萊州市海岸11公里的海域,坐落著中國首個“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研究試驗項目。在山東萊州海域,坐落著中國首個“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研究試驗項目記者6日從中國國家電網萊州市供電......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取得階段性進展

    原生生物(Protist)是一大類單細胞真核生物的集合,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組成了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具有高度多樣性,廣泛分布于各類水環境中,在生態平衡、物質和能量循環、環境健康、動植物疾......

    研究揭示可燃冰及其衍生技術緩解全球變暖

    近日,《能源與環境科學》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技術與綜合利用研究室研究員李小森團隊撰寫的最新文章。該文章系統地闡述了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及其應用技術在全球......

    研究揭示可燃冰及其衍生技術緩解全球變暖

    近日,《能源與環境科學》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技術與綜合利用研究室研究員李小森團隊撰寫的最新文章。該文章系統地闡述了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及其應用技術在全球......

    大尺度全尺寸可燃冰三維綜合試驗開采系統面世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李小森團隊針對海域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野外試采風險大、成本高等難點問題,基于我國南海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條件,歷時3年自主研制出國際首套有效體積2585升、最大模擬海深......

    開采可燃冰速率有望再提速

    日前,我國海域可燃冰第二輪試采圓滿成功。經過前期的理論研究和實驗,這次試采創新利用水平井鉆采技術,使用了多種自主研發的技術設備,有效提高了產氣規模、開采效率。從探索性試采到試驗性試采,我國的可燃冰產業......

    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

    26日從自然資源部獲悉,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第二輪試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采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

    聚焦我國首次成功試采海域可燃冰可燃冰在哪個海域?

    5月18日,一則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傳來,我國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采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的穩定產氣。標志著我國可燃冰開采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也是“中國理論”“中國技術”“中國裝備”......

    河流食物鏈中檢測到六十多種藥用化合物

    據報道,科學家在墨爾本附近6條河流中的水生無脊椎動物和河岸上的昆蟲捕食者體內,檢測到了60多種藥用化合物。初步估計表明,位于食物鏈上游的動物——鴨嘴獸和褐鱒在理論上可能因為飲食而被暴露于某些藥物,其劑......

    寧波材料所在可燃冰開發方面取得新進展

    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能源的短缺,開發清潔環保的新能源成為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的迫切需要,而籠型水合物在新型清潔能源開發、能源儲存、溫室氣體捕獲和氣體分離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籠型水合物是在一定溫度......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