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5-09 18:07 原文鏈接: 中國科學院首個醫學研究所,5歲了!

    亓魯濱第一次來到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杭州醫學所)的時候,杭州醫學所還是一片建設工地。

    那是2020年7月,他懷著對中國科學院首個以醫學命名的研究所的憧憬和對“人間天堂”杭州的喜愛,準備來杭州醫學所入站博士后工作。看到忙碌的塔吊和腳手架,他心里有點打鼓:“這要等到何時才能開始做實驗?會不會影響博士后工作進度?”

    杭州醫學所很快讓他見識到了“浙江速度”。僅一個多月后,他就擁有了敞亮的新實驗室,實驗設備也迅速備齊。

    亓魯濱的博士后生涯準時啟航了。5月8日,在第六屆分子醫學前沿論壇暨杭州醫學所五周年學術活動開幕式上,亓魯濱作為青年代表上臺發言。他表示自己是“一名自豪的醫學所博士后”,能夠與杭州醫學所共歷初創,見證彼此的成長,“是我之幸”。

    杭州醫學所。方臨明 攝


    拉起一支高水平的隊伍

    2019年5月8日,中國科學院、浙江省人民政府簽署醫學合作框架協議,確定合作共建中國科學院基礎醫學與腫瘤研究所(后更現名)。2023年2月23日,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正式獲批為中國科學院直屬事業單位。

    杭州醫學所坐落于并不繁華的杭州醫藥港小鎮。這里不顯山、不露水,但有著濃厚的醫學創新氣息:在這個不足6平方公里的創業園區,不僅有默沙東、拜耳、輝瑞等7家藥企巨頭入駐,還有一大批國內的醫學創新企業在這里扎根。

    杭州醫學所的崛起,迅速成為醫藥港小鎮的人才高地。在五周年學術活動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醫學所所長譚蔚泓報告了人才隊伍建設“成績單”:5年來,通過內培外引,杭州醫學所已匯聚科研人員和在學研究生等700余人;除了多個院士專家團隊,科技骨干中國家級人才項目入選者占比1/3,省級人才項目入選者占比1/2。2023年12月,杭州醫學所還成功獲批藥學一級博士學位和生物與醫學碩士學位培養點,為培養高水平醫學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譚蔚泓在杭州醫學所五周年學術活動上。方臨明 攝



    值得一提的是,亓魯濱入站那年,杭州醫學所剛剛獲批設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到4年,“博士后”群體已經壯大到200余人。

    除了引才、育才,處在創業階段的杭州醫學所還積極創造條件,實力“寵才”。

    亓魯濱記得,在來所之初,他需要一個比較特殊的光學顯微鏡做實驗。“初來乍到、單獨采買,當時我鼓足勇氣才提出需求,沒想到很快得到回應——只要是實驗所需的合理的、必備的設備,都會最大限度支持采購。”后來,在這臺設備的支撐下,他的實驗順利開展,還發表了一篇SCI論文。

    堅守一種創新的辦所機制

    在報告中,譚蔚泓旗幟鮮明地指出杭州醫學所的定位和特色: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著力基礎科學驅動醫學研究。

    敢于提出“基礎科學驅動醫學研究”的定位,就不得不提杭州醫學所與浙江省腫瘤醫院的緊密聯系。在浙江省與中國科學院確定合作共建杭州醫學所之初,浙江省腫瘤醫院就在合作框架之內,譚蔚泓同時也是浙江省腫瘤醫院院長。

    “我們倡導以臨床問題為導向,充分利用基礎研究成果,與臨床醫生緊密結合,以病人為直接服務對象,利用民間資本和政府的支持,用有組織的方式來開展研發和攻關。”譚蔚泓說,在杭州醫學所,臨床醫生是“最難得的優質人才資源”,他們不僅協同科研人員攻關,許多還成為“臨床研究型醫生”。

    杭州醫學所副所長、研究員方曉紅告訴《中國科學報》,杭州醫學所和浙江省腫瘤醫院就像住在前后院的一家人,“后院”的科研人員和“前院”的臨床醫生緊密互動,非常有利于醫學科研選題的品位提升和成果的臨床轉化。

    “我在來杭州醫學所之前也跟許多醫院有過多年的合作,但從沒像現在這樣深入。”方曉紅對記者說:“經常會有臨床醫生來參加我們的學術研討會,有時候他們提出的需求,很快就能凝練成我們的一個科研問題;實驗室科研人員提出的解決路徑,很快就能在臨床上進行驗證。如此往復,成果的臨床轉化就‘閉環’了。”

    院省合作背景之下的研究所、醫院“兩翼一體”的創新機制,更有利于生命健康領域重大難題的攻關。方曉紅說,生命健康領域的難題越來越復雜多元,密切的院地合作和所院關系,能夠讓科研人員在選題之初就能夠考慮到地方產業創新發展所需、找到臨床上的真問題。

    收獲一批“值得一提的”成果

    眾所周知的是,在杭州醫學所5年的成長史中,有3年的時間趕上了新冠疫情。

    姓“醫”為民。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杭州醫學所急國家之所急,迅速研發出我國第一批新冠快速核酸診斷即時檢驗(POCT)產品,并在其后出口全球70多個國家。

    此外,杭州醫學所還組建“核酸藥物與疫苗中心”,推進mRNA疫苗的研發。2022年5月,該中心突破了mRNA疫苗的靶向遞送技術,獲批4項國家授權專利,并與艾美疫苗公司、浙江省疾控中心等進行臨床前測試。現在,團隊正在利用mRNA疫苗的靶向遞送技術研發細胞治療與腫瘤疫苗。

    在譚蔚泓的回顧報告中,“核酸快檢”被其列為杭州醫學所“值得一提的5大科研成果”之一。

    五年里,杭州醫學所以基礎科學驅動、臨床問題導向、重大平臺支撐、學科交叉融合為特色,開展有組織的攻關式研發,取得了一批亮眼成果:全球首個“核酸適體核素造影劑”進入臨床試驗,它可對漏檢微小病灶進行特異性檢出,“點亮”人體內腫瘤,做到“炎癌區分”;繪制出中國最大規模的“三陰性乳腺癌蛋白質分子圖譜”,提出三陰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分治新體系;提出“智能核酸分子計算”新概念……

    此外,杭州醫學所還牽頭獲批科技部“合成生物學”生物大分子與微生物組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3項,子課題14項,率先占領“醫學合成生物學”學科高地。

    杭州醫學所何以在短短時間就能取得斐然成績?譚蔚泓說,作為中國科學院的直屬研究機構和年輕的“國家隊”平臺,杭州醫學所能夠吸引不同的學科背景、不同科研經歷的人才聚集,大家的交叉融合在體系化、建制化布局之下,有底氣瞄準全球生命健康前沿,應對更多更復雜的科研難題。

    目前,醫學所已成立智能分子診斷中心、核酸分子醫學中心、創新藥物與精準診療中心、生命組學中心、臨床研發中心等10多個實驗室和平臺,獲批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155余項。

    譚蔚泓表示,未來,杭州醫學所還將瞄準單細胞多維分子圖譜、腫瘤mRNA疫苗、靶向核素藥物、血液分子圖譜等多個重要方向開展聯合攻關,努力搶占生命健康領域的科技制高點。


    相關文章

    痛悼!“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周光召逝世

    2024年8月17日,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原院長、黨組書記、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周光召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第四屆“中國科學院香港青年實習計劃”順利結束

    8月15日,2024年“中國科學院-香港青年實習計劃”結業禮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舉行。這是第四屆“中國科學院-香港青年實習計劃”順利付諸實施。通過該活動,受邀的香港青年學生走進科學院、走近科學家,......

    第四屆“中國科學院香港青年實習計劃”順利結束

    8月15日,2024年“中國科學院-香港青年實習計劃”結業禮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舉行。這是第四屆“中國科學院-香港青年實習計劃”順利付諸實施。通過該活動,受邀的香港青年學生走進科學院、走近科學家,......

    “鐵打的珠峰站流水的科研人員”在這里遠眺世界之巔

    中新網珠峰站8月14日電(記者孫自法)在西藏自治區定日縣的珠穆朗瑪峰國家公園內,沿著珠峰路向珠峰挺進途中,距離珠峰登山大本營約50公里的路邊,有一處主體建筑為紅黃色的兩層樓房,房前一長片區域內布設著各......

    成果打通互認,能否破解高校“教學科研兩張皮”難題

    近年來,為扭轉“重科研,輕教學”格局,引導高校教師多站講臺,不少高校出臺了多項舉措,如設定學年度本科生授課量最低標準并納入考核范圍,劃分“科研為主型”“教學科研型”“教學型”等不同職稱評價類型,若滿足......

    一位“85后”教師的心得:如何讓學生更優秀

    秦飛巍(右二)在指導科研團隊。杭電供圖“機器學習的核心技術解決了嗎?”“醫院影像分析項目進展如何?”“脊柱畸形測試的人工智能(AI)算法有沒有用到最新技術?”暑假中期,杭州也進入“燒烤”模式,在杭州電......

    高校教師:追趕時間的人

    :追趕時間的人 “我是一個追趕時間的人,今年春天到暑假,一刻都沒有停歇。我需要時間,靜靜地做一些事情。然而,每天‘飛’過來的各種事情讓我無法集中精力干一件事情。”不久前,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

    中國科學院:以科研成果護高原生態

    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寒來暑往,中國科學院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員扎根雪域高原不懈探索,開展若爾蓋濕地生態修復、推動沙化土地治理、監測高寒草原生態狀況,在揭示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

    科研“搭子”!這一AI科研助手已覆蓋超千所高校

    人工智能(AI)工具正成為高校院所廣大一線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搭子”。8月8日,《中國科學報》從科大訊飛獲悉,由該公司推出的“星火科研助手”目前已普遍落地國內科研院所,注冊使用者已覆蓋全國1000多所高......

    “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學醫一定要讀博?”張文宏巧妙解答

    近日,復旦大學“步青”高中生學術見習計劃開營儀式暨《走進醫學圣殿》課程開班儀式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明道樓一樓報告廳舉行。作為開營儀式的中心環節兼《走進醫學圣殿》課程的第一講,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