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農業部在江蘇揚州召開全國耕地質量建設現場會,會上透露,目前耕地退化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耕地質量下滑背后,哪些因素不容忽視?如何保護好耕地質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10年前,這地還是很好的,什么都可以種。但這幾年不知道為什么,‘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滲湯’,現在只能種點兒好活的洋芋,然后套作點玉米。”秋收之后,湖北宣恩縣曉關鄉張官村村民陳萬富準備平整家中的幾畝農田,他抓起一把板結的土塊感慨道。
在湖北省農業廳土壤肥料工作站,研究員梁華東出示了一張“土壤調查和地力評價”圖表。圖表顯示,目前湖北的耕地中,年畝產糧食800公斤以上的高產田僅占26.1%,中低產田占73.9%。而30年前,按照九等耕地分類法,湖北5000萬畝常耕地中,一二等地面積超過60%,如今一等地面積減少了28.14%,而劣質耕地面積則快速增加,六等地增加了兩倍多。
數據背后,是我國耕地質量下降的現實。全國耕地質量監測結果顯示,在東北黑土區,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大幅下降,每公斤平均含量26.7克,與30年前相比降幅達31%,黑土層已由開墾初期的80厘米至100厘米下降到20厘米至30厘米,很多地方已露出黃土。
“目前,我國黃淮海平原次生鹽漬化嚴重,東北黑土地地力衰減,土壤有機質下降迅速,西北地區由土壤侵蝕導致的農田土壤退化、中南紅壤貧瘠、酸化以及土壤重金屬污染較為嚴重,新增耕地質量低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周衛指出。
耕地質量下降給糧食穩定生產造成一定威脅,也給國家糧食安全問題敲響了警鐘。“為了確保未來我國糧食安全,國家已經明確提出控制耕地面積不少于18億畝的‘紅線’,但這僅僅是個數量概念,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在確保耕地數量的同時,大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守住耕地質量‘底線’,意義同樣重大。”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如是表示。
一方面是我國耕地基礎地力后勁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土地污染加重的問題越發嚴重。
據統計,我國耕地面積不到全世界一成,卻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目前,我國農藥使用量已達130萬噸,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從科學角度來說,糧食產量70%至80%應靠基礎地力,20%至30%靠水肥投入,而我國耕地基礎地力對糧食產量的貢獻率僅為50%。工業廢物污染、化肥農藥污染和種子產品污染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現象嚴重。”周衛說。
專家表示,目前我國化肥用量水平已經很高,受報酬遞減率作用,靠增加化肥投入量能夠引起的產量增長已近極限,未來應改變僅靠增加農用化學品和能源投入量的模式。通過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耕地基礎地力,藏糧于土,才是建立我國未來糧食安全長效機制、實現糧食安全保障的必然選擇。
為推進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此次全國耕地質量建設現場會上提出,未來要全面提高田間設施水平和耕地基礎地力,改善耕地質量環境,確保到2020年建成8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讓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5個百分點、有機肥資源利用率提高20個百分點、秸稈還田達到80%,實現農藥、化肥用量零增長。
“2011年之前,這里是四個村莊搬遷后遺留下來1300畝宅基地、道路、坑塘等廢棄設施,經過3年復墾整治,這些土地復墾后變成了農田,并和周邊農田一起形成了1.05萬畝集中連片區。再經綜合治理和良種、良法的運用,它們已經成為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今年這里的水稻畝產量達到了1300斤。”在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復墾土地快速配肥項目區,區土肥站副站長劉燕介紹說。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表示,改善耕地質量要注重統籌當前和長遠,統籌生產和生態、工程和工藝、農機與農藝,從改良酸化、鹽漬化等障礙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復等幾方面作出努力。
陳溫福則指出,未來還應探索并推動設立耕地建設和保護補償政策,為耕地質量的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建議國家在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土地開發不低于15%的基礎上,再追加30%以上設立提升現有耕地質量專項資金,用于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和土壤改良劑等培肥地力。
目前,我國沒有耕地質量管理方面的專門法規,只是在《土地管理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中作了一些原則性的規定。由于缺乏相應的耕地質量管理法律法規,導致難以對耕地質量進行把關,對破壞耕地或造成耕地質量下降的行為難以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罰。對此,專家建議,應在實施耕地質量建設行動的同時,做好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加強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建設,加強耕地質量保護立法進程,把耕地質量保護納入常態化、法制化和規范化軌道。
圖2018年全球三大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農田氨排放因子(a,b,c)與排放強度(d,e,f)的高分辨率(5弧分×5弧分)數據成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42325702、4227708......
記者2月18日從自然資源部獲悉,為切實發揮警示教育作用,嚴明紀律,督促各地認真履職盡責,實事求是做好耕地地類變更工作,確保調查數據真實準確可靠,自然資源部決定公開通報近期督察發現的7個弄虛作假典型問題......
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安全生產視頻會議召開,由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及局長劉煥鑫出席并發表講話。會議由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錢毅主持,并由局督查專員李成毅通報相關情況。會議的......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29日表決通過糧食安全保障法。該法明確國家建立糧食安全責任制,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地方政府承擔具體責任,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協同配合做好糧食安全保障工作。當前,中國糧食安全......
英國宣布建成全球首個公開資源的主要糧食作物微生物組低溫庫(UK-CMCB),將致力于保存栽培在英國土壤中的6種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微生物組樣本,包括活性微生物、作物根部環境的基因組和DNA序列。UK-C......
近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糧油質量檢驗測試中心擬于近期組織開展糧食近紅外快檢方法及儀器行業適用性驗證評價工作,并發布相關公告。本次驗證測試評價的項目為糧食中的水分、粗蛋白質和粗脂肪含量,驗證......
三十多年扎根黃土地,三代科學家常駐鄉村田野,研發旱作農業技術,保障糧食穩產豐產,并建起了一座中國農業科學院山西壽陽旱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在山西......
保護性耕作是緩解氣候變化、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而保護性耕作對農田土壤溫室氣體(N2O)排放的影響存在較大爭議。目前缺乏保護性耕作下土壤性質、氣候因素與農田土壤N2O排放之間的聯系,而這些......
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夏糧產量14613萬噸,與去年相比,穩中略減,但仍處于較高水平,實現了豐收。豐收變增收,收購環節是關鍵。眼下,夏糧由南到北陸續進入購銷旺季。近日,記者來到江蘇省揚州......
一般來說,水稻品種間親緣關系越遠,雜交優勢越明顯。據預測,如果秈稻和粳稻亞種間能育成超級雜交稻,可以比現有雜交水稻增產15%以上,因此,如何利用亞種間的超強優勢一直受到育種家的關注。7月26日,中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