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年鉆探驗證,“青海省共和縣恰卜恰鎮中深層地熱能勘查”項目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共和盆地中北部地下2230米處勘查到埋藏淺、溫度高的干熱巖,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可大規模利用的干熱巖資源。
干熱巖通常埋藏在地表3000至10000米以下,是沒有水或蒸汽的、致密不滲透的熱巖體,溫度在150℃至650℃之間,是一種可用于高溫發電的清潔資源。據估算,中國大陸3000米至10000米深處干熱巖資源總計相當于860萬億噸標準煤,是中國目前年度能源消耗總量的26萬倍。
據介紹,干熱巖發電技術可大幅降低溫室效應和酸雨對環境的影響,且不受季節、氣候制約。而且利用干熱巖發電的成本僅為風力發電的一半,只有太陽能發電的十分之一。
2011年,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的部署下,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院、青海省水文地質地熱地質重點試驗室聯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通過聚熱機制分析,在中新生代盆地——青海共和盆地中北部確定了干熱巖尋找靶區,2013年開始鉆探驗證,最終在2230米深度揭露到溫度達153℃的干熱巖,隨著深度增加,溫度按6.8℃/100米的梯度穩定升高,且勘探表明該地1600米以下無地下水分布跡象。
“該巖體在共和盆地底部廣泛分布,僅鉆孔控制干熱巖面積已達150平方公里,潛力巨大。”嚴維德說,“由于黃河橫穿共和盆地,同時盆地內地下水資源豐富,每天泄入黃河的地下水達20萬立方米以上,豐富的水源保障了干熱巖資源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
目前,美國、日本和瑞典等國已經掌握了干熱巖發電的基本原理和技術。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局長吳庭祥說:“該地熱資源的發現,不僅對我國開展干熱巖資源的深入研究,爭奪新一輪能源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改變地區能源結構和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4月12日至13日,2024年土地資源管理學科發展論壇暨第十屆全國土地資源管理博士生論壇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舉辦,來自全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領域的400余名專家學者參會。《中國土地科學》編輯部研究員王......
傳統的產業園區聚焦產和供,而預制菜產業園更加注重產和銷,以消費端去反向整合,以市場力量推動產、供、銷,打通產業鏈,實現由第三產業逆向推動一二產業升級,實現三產融合。預制菜產業園在運營過程中三大關鍵是產......
近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發布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立項名單,武漢大學獲批9項,立項數與北京大學并列,位居高校第三。獲批項目分別是信息管理學院李綱教授《情報學視角下的科技安全領域國......
桃起源于我國,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是我國西北桃種質資源的集中分布地,地方品種類型最為豐富。然而,該地區桃種質資源來源不明,多樣性水平不清楚,嚴重阻礙了西北地區桃種質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近日,中國農業......
面對鉀資源匱乏、進口依存度高、供應鏈安全無法保障等難題,我國無機鹽行業近年來從礦產勘查、境外開發、技術升級、高效利用等方面積極行動,確保鉀資源供應。這是6月8日在青海省格爾木市舉行的2023世界鉀鹽鉀......
4月6日,自然資源部地質礦產科學數據中心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全國地質資料館)正式成立。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科學數據管理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和規范自然資源科學數據管理,促進開放共享,自然資......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許多地區在推動本地優勢資源形成產業集聚方面積累了探索經驗,但從效果上看仍不足以有效支撐新舊動能轉化的進程。”日前,在接受《中國科......
12月27日,中國科學院發布資源環境系列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在湖泊生態環境、濕地環境、山地與山區發展、西北干旱區水資源與生態環境、東部超大城市群生態環境方面建設成效顯著。該系列報告......
近日,科技部印發的《“十四五”技術要素市場專項規劃》提出,擴大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管理自主權。探索建立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區別于現行國有資產的管理制度,開展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試點,推動高校院......
能源早新聞丨全國發電裝機已達23.8億千瓦!國家能源局:2021年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3.1億千瓦,同比增長20.9%。國家能源局1月26日消息,其日前發布了2021年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截至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