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月17日從2017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我國地震監測的新利器——中國首顆自主研發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已進入整星測試階段,預計今年下半年擇機發射并投入使用,屆時我國將成為唯一擁有在軌運行的多載荷、高精度地震監測試驗衛星的國家。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是我國立體地震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臺,開辟了我國地震監測預測的新途徑。它能發揮空間對地觀測的大動態、寬視角、全天候特點,通過獲取全球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觀測數據,對中國及其周邊區域開展電離層動態實時監測和地震前兆跟蹤,彌補地面觀測的不足。
電磁和地震有什么關聯?科學家做了個形象的比喻,地震是由地殼運動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地殼運動能切割地球磁力線,或通過“摩擦起電”產生電磁輻射。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副總師申旭輝告訴記者,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在軌運行的5年中,將以標準手段對我國6級以上、全球7級以上的地震進行電磁監測,通過大量的數據積累和震例分析,有望找到其中規律,推動我國地震預測技術的發展。
據介紹,電磁監測試驗衛星采用通用小衛星平臺,搭載感應式磁力儀、高精度磁強計、電場探測儀、GNSS掩星接收機等8種載荷,使我國首次具備全疆域和全球三維地球物理場動態監測能力,進一步推進我國立體地震觀測體系建設。
此外,作為國家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的首發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還能為航空航天、導航通訊等領域提供空間電磁環境監測服務。
據悉,衛星工程由中國地震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科學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等所屬的幾十家單位參加攻關研制。
在軌運行13個月后,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再傳好消息。11月16日,在中國天文學會成立百年紀念大會上,“羲和號”首席科學家、南京大學教授丁明德透露,“羲和號”再獲兩項重要發現,即同......
近期,中科院空間新技術試驗衛星(SATech-01)上搭載的46.5nm極紫外太陽成像儀(英文名SolarUpperTransitionRegionImager,簡稱SUTRI,圖1)順利開機,成功獲......
記者9月5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7月27日由力箭一號運載火箭送入預定軌道的空間新技術試驗衛星目前工作正常,衛星搭載的多個科學載荷按計劃開展了測試,并獲得首批科學成果。空間新技術試驗衛星是由中科院微小衛星......
北京時間2022年6月22日10時08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天行一號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主要用于開展空間環境探測等試驗......
北京時間2022年6月22日10時08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天行一號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主要用于開展空間環境探測等試驗......
11月6日11時19分,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星時代-12/天雁05),搭載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并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電子科技大學號”發射瞬間據介紹,“電子科......
北京時間9月29日12時13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成功將微厘空間一號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據介紹,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三江集團旗下航天科工火箭......
昨日,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太空探索與人類未來”分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介紹了我國太空探索領域諸多規劃。據悉,我國將于2020年和2028年進行兩次火星探測任務。月球探測建設無人和載人月球科研站......
記者1月17日從2017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我國地震監測的新利器——中國首顆自主研發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已進入整星測試階段,預計今年下半年擇機發射并投入使用,屆時我國將成為唯一擁有在軌運行的多載荷......
記者1月17日從2017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我國地震監測的新利器——中國首顆自主研發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已進入整星測試階段,預計今年下半年擇機發射并投入使用,屆時我國將成為唯一擁有在軌運行的多載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