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們報道過硬盤巨頭希捷開始進軍DNA存儲,其容量可達SSD硬盤的100萬倍,現中國科研人員也同樣在研究DNA存儲,天津大學的團隊已經成功將10幅敦煌壁畫保存在DNA中,保存時間長達2萬年。
據天津大學官網報道。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帶領團隊研發下一代存儲技術——DNA存儲,創新DNA存儲算法,將十幅精選敦煌壁畫存入DNA中,通過加速老化實驗驗證壁畫信息在實驗室常溫下可保存千年,在9.4℃下可保存兩萬年。
該算法支持DNA分子成為世界上最可靠的數據存儲介質之一,可以讓面臨老化破損危機的人類文化遺產信息保存千年萬年。
該成果近日發表于《自然·通訊》上。
元英進院士表示,“據國際數據公司估計,到2025年全球數據總量將達到驚人的175ZB(1ZB≈10的21次方字節)。
全世界都在建數據中心,數據中心的能耗是驚人的。DNA存儲由于其高存儲密度與低能耗處理等特點,被視為一種極具潛力的存儲技術,成為應對數據存儲增長挑戰的新機遇。”
DNA存儲高效低耗,但作為一種鏈式生物大分子,在體外常溫保存時會面臨DNA斷裂降解等風險,嚴重影響信息存儲的長期可靠性,是亟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對此,元英進團隊設計了基于德布萊英圖理論的序列重建算法來解決DNA斷裂等問題。該算法結合貪婪路徑搜索和循環冗余校驗碼來實現斷裂DNA片段的高效從頭組裝,從原理上支持了DNA存儲的長期可靠性。
結合該序列重建算法(內碼)與噴泉碼算法(外碼),團隊設計編碼了6.8MB敦煌壁畫,合成了承載圖片信息的DNA片段21萬條。
為數據的長期可靠性,團隊制備了一個沒有任何特殊保護的DNA水溶液樣本,并在70℃下加速樣本斷裂、降解長達十周。
處理后的DNA片段80%以上都發生了斷裂錯誤,依靠設計的序列重建算法依然可以準確組裝并解碼96.4%以上的片段,再通過噴泉碼解決少量片段丟失的問題,原始的敦煌壁畫圖片依然能夠完美恢復。
根據理論推算,這種程度的高溫破壞相當于實驗室常溫25℃一千年或者9.4℃長達兩萬年的自然保存。
這是繼基于人工合成染色體的酵母體內信息存儲模式取得突破后,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團隊在DNA信息體外存儲模式上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
我們的DNA會不斷受到損傷和修復。最嚴重的損傷發生在DNA斷裂成兩段時,即DNA雙鏈斷裂。它會產生兩個松散的DNA末端,如果不加以修復,就會導致細胞死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生物......
2023年美國質粒DNA制造市場規模達到18968萬美元,預計到2033年將達到115044萬美元左右,2024年至2033年復合年增長率為19.57%。訪問我們的醫療保健數據智能工具,其中包含100......
威康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及其劍橋大學英國癡呆癥研究所的合作者進行了一項新研究,旨在確定細胞健康的生物學原理并確定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關鍵基因。研究人員通過對近1,000個轉基因小鼠品系的系統篩選,發現了......
超高速測序推動基因組診斷快速發展簡化的DNA和RNA測序工作流正在幫助臨床醫生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提供迅速的有針對性的護理 約十年前,澳大利亞墨爾本的默多克......
2024年1月22日,《自然》發布了2024年值得關注的七大技術——大片段DNA插入、人工智能設計蛋白質、腦機接口、細胞圖譜、超高分辨率顯微成像、3D打印納米材料和DeepFake檢測。七大技術中,生......
1月15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西北大學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導完成的題為《古DNA準確鑒定湖南老司城遺址殘缺頭骨以及東亞豹母系遺傳歷史新見解》(AncientDNAunrave......
“人體細胞也有生命周期。細胞衰老凋亡后,細胞內的物質會滲透出來。其中,DNA會隨之‘崩裂降解’,進入血液,成為游離DNA。”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副主任張凱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腫瘤細胞的游離......
《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Structural&Molecular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杜雅蕊/徐國良團隊完成的題為Auto-suppres......
一、研究背景在數字化浪潮的沖擊下,基于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信息化基礎,運用大數據、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技術,讓信息橫向在不同區域間、縱向在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流通,是一個有重要意義且需要我們在業務支撐工......
科學家一直想知道,西南極冰蓋是否是一顆導致海平面上升的“定時炸彈”。根據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的研究,來自一只生活在南大洋的小型章魚的DNA新證據表明,西南極冰蓋比之前認為的更接近崩潰。如果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