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7月14日從中物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獨家獲悉,該所聚變裂變混合研究中心已初步完成了熱功率為3000兆瓦的Z箍縮聚變—裂變混合反應堆概念設計。作為介于聚變堆和裂變堆之間的一種次臨界核反應堆,它可將目前核燃料資源只能維持100年的狀況延長到數千年。
聚變—裂變反應堆構想由中物院彭先覺院士于2009年在我國提出,2012年1月起中物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承擔該項目論證科研計劃。在近3年設計論證中,團隊創新性地提出Z箍縮驅動聚變—裂變混合能源堆方案。
按照方案,Z箍縮聚變—裂變混合堆主體部分由Z箍縮聚變堆芯、裂變包層、產氚包層和燃料循環系統等組成。在聚變堆芯中,重頻驅動器輸出的60兆安超強電流,產生的強大洛侖茲力引起箍縮效應,創造受控熱核聚變所需的超高溫、超高密度狀態,用以加熱并壓縮含氘氚燃料的聚變靶丸,并使其發生可控的熱核聚變反應,輸出大量高能聚變中子;在高能聚變中子作用下,包裹在聚變堆芯周圍的鈾—238發生裂變反應,產生穩定、可控地輸出巨大能量;裂變包層泄漏中子用于產氚,在燃料循環系統中實現氚的“自持”循環。
該所聚變裂變混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黃洪文表示,Z箍縮聚變—裂變混合堆可在同等產能規模下大幅降低聚變功率、材料耐輻照及氚資源消耗等要求,實現燒貧鈾或乏燃料并兼顧次錒系核素嬗變,將鈾利用率提高至90%以上。此外,裂變燃料循環工藝流程簡單,卸出燃料經過裂變氣去除處理即可使燃料再生,實現燃料的閉合循環利用,不產生傳統意義上的乏燃料,環境排放低,同時也有利于防核擴散;包層采用深次臨界和良好的傳熱設計,臨界安全和余熱安全性能突出。
按照計劃,2015年前后的Z箍縮聚變—裂變混合反應堆將完成該堆型物理設計。2020年前后建成關鍵單元技術的實驗研究平臺。2030年前后通過系統集成建成實驗研究堆,經過實驗研究堆的總體試驗研究以及系統優化與改進,適時升級并建成商業示范堆,促進和實現聚變能源的提前商用,為我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競爭力的技術選項。
航空業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減少航空業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推動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的研發和應用成為當務之急。全球最大的航空發動機制造商之一——通用電氣航空,正與生產......
近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可再生能源技術”重點專項“生物質綠氫及氫基燃料/液體制備技術”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廣州召開。中國科學院重大任務局材料能源處處長何京東以線上方式出席會議。武漢大學......
12月1日,由中國船舶集團廣東廣船國際海洋科技研究院自主研發制造的國產首臺船舶甲醇燃料供給系統完成驗收。甲醇作為船用清潔燃料,具有良好的經濟性、安全性和可獲得性,受到全球航運市場的廣泛青睞。船舶甲醇燃......
近日,我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納米與界面催化研究中心碳基資源電催化轉化研究組(523組)汪國雄研究員和高敦峰研究員團隊在一氧化碳(CO)電解制備燃料和化學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了通過構建金屬—有機......
記者從中國海油獲悉,3日,我國首艘、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運輸加注船“海洋石油301”在廣州港錨地,成功為全球最大噸級雙燃料超大型油輪提供保稅液化天然氣加注服務,標志著我國國際船舶液化天然氣加注產業步入世......
中國首套自主知識產權、自主設計研發和生產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熱電聯供系統1日在徐州華清京昆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清能源)舉行產品下線儀式。SOFC屬于第三代燃料電池,是一種在高溫下直接......
2.1立方米由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燃料電池技術團隊與浙江氫邦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5千瓦級CO2電解及其可逆一體機樣機近日在浙江寧波下線,該設備每小時可轉化1.5立方米至2.1立方米CO2。近日,記者從中......
漂浮在劍河上的人造樹葉。圖片來源:VAndrei一片利用陽光生產“燃料”的人造葉子足夠輕巧,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自然》。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試圖通過一種合成過程模擬植......
科技日報北京8月22日電(實習記者張佳欣)在22日舉行的美國化學學會秋季年會上,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領導的研究小組提出了一項塑料回收創新方法,它在減少貴金屬釕使用量的同時,提高了對有用產品的轉化率......
盡管氫燃料是一種很有前景的化石燃料替代品,然而其發電依賴的催化劑主要由稀有昂貴的金屬鉑組成,這限制了氫燃料的廣泛商業化。據16日發表于《自然·納米技術》雜志的論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人員報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