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陜西時代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正在推動兗礦榆林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項目建設,這是以高溫費托合成技術為核心的生產高端化工品為主的煤炭清潔利用項目,在其推進過程中,該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董滿祥越發覺得,如果加強行業之間的相互融合,可以少走許多彎路,也能夠提高整體的效益。
“大家各干各的。以煤化工行業為例,要提升煤制油產業的效益,就必須加強下游高附加值化工產品的轉化,這就要與石油煉化行業技術結合,而一些關鍵技術國外公司對我們實施技術封鎖,其實國內石油煉化行業有相關或相近的技術,只是我們過去沒有很好的融合。”董滿祥告訴《中國科學報》。
事實上,這并不是其一家公司的困擾。長久以來,我國能源體系中各分系統相對獨立,且存在結構性矛盾的現狀已成為我國構建國家能源新體系之路的一大障礙,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所長劉中民所說,“已經到了不得不融合的階段。”
近日,中科院與陜西省攜手共建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打造大型多能融合集成示范基地,為構建我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先行示范。
“沒有選擇,不融合不行”
煤炭、石油、天然氣、可再生能源與核能......我國能源類型多樣,體系構成復雜。過去,相對獨立的各分系統為保障國家發展和能源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國際能源形勢的發展,系統間發展的不協調性日益凸顯。
事實上,給董滿祥造成困擾的背后,正體現出了現代煤化工與石油化工兩大行業亟待協調發展,優化產業結構的必要性。
縱觀全球,全球能源結構正處于從高碳到低碳、無碳的過渡期,能源清潔化已是國際趨勢。新興能源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對傳統能源技術的替代,以清潔能源、智慧電網、多能融合等為核心的系統性技術革新引領著未來能源格局改變。
然而,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等化石能源為主,且這種現狀在一定時間內將持續保持。面對碳排放總量高居世界第一的巨大減排壓力,探索一條“曲線救國”之路勢在必行。
“可以說,多種能源融合是被‘逼’出來的,我們沒有選擇。”劉中民表示,相對新能源,化石能源利用起來會更便捷,但必定會產生二氧化碳,“我們發展更多的新能源,并不意味著對化石能源的使用就會按比例減少,可能有些新能源技術短期內未必用得上,比如目前太陽能、風能發電并網率還比較低。”
劉中民解釋,多能融合就是通過不同能源相對優勢的互補融合,對沖消除各種能源種類劣勢,形成整體優勢和巨大技術創新。
比如,利用可再生能源、高溫核能等制取的氫,可以補充煤化工、石油化工之所缺,也可以與二氧化碳通過催化耦合而制取油品和大宗化學品,實現能源總體上的低碳化。
區域融合先行先試
“相對整個國家來說,區域能源體系分割的局面并沒有那么嚴重,我們選擇資源聚集的典型區域先行開展試驗示范,形成經濟可行、技術先進的系統解決方案,探索區域能源整體轉型的發展路徑與模式,進而引領和帶動全國能源系統性轉型和變革發展。”劉中民說。
那么,怎樣融合才能發揮出最大效益?這需要突破能源種類之間互補及耦合利用的核心技術。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國科學院對此早有部署。中國科學院集成院內20多個能源相關研究所組建了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和先進核能創新研究院,打造能源科技創新的“集團軍”。
同時,中科還院啟動實施“變革性潔凈能源關鍵技術與示范”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提出了以化石資源清潔高效利用與耦合替代、清潔能源多能互補與規模應用、低碳化多能戰略融合為三條主線的多能融合互補的清潔能源發展策略,以期實現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的融合發展,構建多能融合的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推進能源革命。
首個多能融合示范區為什么落地榆林?
榆林作為我國能源重鎮,目前已探明8大類48種礦產資源,煤、油、氣、鹽資源富集,還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資源,組合配置條件國內外罕見,基礎條件得天獨厚。
經過20多年發展,榆林已構建起了以煤油氣鹽開發為基礎,電力、化工、載能工業為主導的較為完善的能源工業體系。此外,在資源綠色開采、深度轉化、清潔能源生產等方面也做了諸多探索。
在榆林市政府副秘書長高光耀看來,中科院潔凈能源創新院走在了國內乃至世界能化領域的最前沿,過去榆林與其有長久密切的良好合作,兩者可謂是“黃金搭檔”,示范區建設也必將為榆林建設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插上“科技的翅膀”。
未來,中科院將負責能源產業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持,陜西省及榆林市將整合財政資金、能源資源和產業基金,加大投入力度,雙方共同打造大型多能融合集成示范基地,以期形成集前沿技術開發、人才集聚培育、科技創新服務、優勢產業資本等為一體的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
“不忘遠慮” 因地制宜
值得一提的是,在榆林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建設的同時,還配套建設了以中科院潔凈能源創新院榆林分院為龍頭的科研創新基地,以及以國科大能源學院榆林分院為基礎的科教融合基地,為當地發展培養人才。
“把大學教育辦好了利于千秋萬代。”劉中民說,過去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緩慢甚至停滯的案例時有發生,“城市在用好寶貴資源的同時,要想到沒有資源時該怎么辦?而人才,就是智囊,他們會知道怎么辦。”
構建國家能源新體系舉國之事,不過,不同地區資源稟賦條件各不相同,多能融合必須因地制宜。
目前,除陜西榆林外,中科院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還正重點推動在山西大同、河北張家口、甘肅武威等區域建成不同類型多能融合綜合示范區,依托當地能源資源特色和產業結構特點,探索建立創新鏈和產業鏈相互貫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成果知識產權互利共享的新型機制,逐步推廣構建我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此外,劉中民還特別提到,多能融合技術路線要兼顧我國能源結構發展過渡階段的需求,以及當地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具體現實。同時,在確保供能安全的前提下,引導市場資源積極投入多能融合的清潔低碳能源新產業。
據英國《自然·能源》雜志近日發表的最新研究,一組國際聯合團隊報告成功制造了鈣鈦礦/硅雙層單片電池。在室外條件下,雙面串聯太陽能電池實現超出任何商用硅太陽能電池板的效率。這也是首次通過實驗清晰證明了雙面......
近日,在能源基金會的支持下,中國民促會在京召開減緩與適應—社會組織參與氣候治理交流會,共話社會組織參與氣候治理的發展方向和未來機遇。能源基金會策略傳播高級項目主任荊卉在致辭時指出,社會組織參與氣候治理......
4月27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召開大會,表彰2023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獲得者。中國科學院4集體、7人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一起來認識一下他們吧!祝賀以上獲獎集體和個人!......
據首屆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大會27日消息,至一季度末,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首次超過50%,達到50.5%,標志著電力行業“雙碳”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截至3月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達26.2億千瓦,位......
2023年4月2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徐銅文/楊正金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題為“三嗪框架聚合物膜內近無摩擦的離子傳導(Near-frictionlessiontran......
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推動光熱發電規模化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結合沙漠、戈壁、荒漠地區新能源基地建設,盡快落地一批光熱發電項目。力爭“十四五”期間,全國光熱發電每年新增開工規模達到300萬千瓦......
4月24日,“科學與中國”走進大灣區暨深圳第十一屆院士專家巡講系列活動在南方科技大學開幕,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高鴻鈞通過視頻向活動致辭,廣東省委常委、副省長王曦出席開幕式并致辭,26位兩院院士出席......
4月20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濤一行在石家莊會見了河北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正譜,并與副省長嚴鵬程等舉行了科技合作會談。張濤代表院黨組感謝河北省長期以來給予中科院各項工作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近......
4月12日,國新辦就“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舉辦新聞發布會。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在會上表示,要始終把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為最重要的使命任務,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確保國內原......
4月2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清華大學、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共同協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正式迎來閉幕。在昨日的主論壇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