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黃延強博士與大連理工大學王新葵博士合作在納米金催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將多相的納米金催化劑應用到純甲酸的選擇制氫反應中,在50℃及無添加劑的條件下,催化純甲酸分解的TOF值可達2882h-1,是目前已報道的多相催化劑的最高值。本研究為高效多相甲酸分解制氫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結果以通訊的形式發表于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英國皇家化學會雜志上。
氫氣在安全運輸和可控的儲存及釋放方面還存在較大的技術障礙,限制了其在實際中的應用。甲酸具有來源廣泛、較高的氫含量(53g/L)、室溫下穩定無毒等優點,可作為一種良好的儲氫介質。
據了解,高濃度甲酸甚至無水液體甲酸體系因存在較強的分子間氫鍵作用,故不利于脫羧反應的進行。因此,目前報道的多相及均相催化劑分解甲酸制氫時,均需要堿助劑或在低濃度的甲酸溶液中進行,而這會大大削弱甲酸體系的氫釋放量,不利于實際應用。
研究中發現:在表面席夫堿與Au的協同作用下,吸附在其界面處的甲酸分子可以方便的發生解離及H+促進的β-H斷裂,高選擇性地產生H2和CO2,該過程無需其它助劑且可在高濃度的甲酸中進行。納米金與表面席夫堿的這種獨特作用機制及在其它催化領域中的應用研究正在進行中。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的資助。
記者2月24日從江南大學獲悉,該校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劉小浩教授團隊采用光誘導—鄰近沉積方法,通過精確控制雙原子位點的距離,產生優異的協同催化效應,實現二氧化碳加氫近100%選擇性生成甲醇,且生成甲醇的......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王振波教授團隊在雙功能氧電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設計鈷-氮-鉻跨界面電子橋打破制約活性-穩定性轉換以實現超穩定的雙功能氧電催化劑》為題發表在《德國應......
高效全分解水制氫示意圖。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供圖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章福祥團隊在寬光譜捕光催化劑全分解水制氫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他們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可顯著促進Ir/BiVO4......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濤院士、研究員王曉東、研究員林堅團隊與福州大學林森教授等合作,在雙原子催化劑的制備及其協同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其開發的新型雙原子催化劑表現出優于單原子催化劑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濤,與研究員王曉東、林堅團隊,聯合福州大學教授林森等,在雙原子催化劑的制備及其協同機制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該研究開發的新型雙原子催......
抗生素在環境中殘留會給人類健康帶來危害,而在許多抗生素中,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頭孢氨芐等在內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用量占比約為70%。圍繞水中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降解難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李英宣課題組開發出高效光-熱協同催化劑,實現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捕獲和轉化,研究成果以《在鉑負載鎳基金屬有機框架上運用雙活性位點協同作用實現熱輔助紅外光催化轉化大氣中的二......
移居火星是人類的夢想,但首先要解決缺乏氧氣的問題。火星上存在水資源的可能,為利用太陽能驅動的電催化析氧反應制備氧氣提供了機遇。人類無法在無氧的火星環境下長期生存,因而在火星上就地取材創制催化劑成為難以......
液態金屬可能是人們期待已久的“綠色化工”的解決方案。科學家們測試的一項新技術,有望取代自20世紀初成為主流的能源密集型化學工程工藝。9日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的一項創新研究,擺脫了由固體材料制成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德會和副研究員于良團隊,在水直接加氫乙炔制乙烯反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團隊利用碳化鉬負載金(Au/α-MoC)催化劑,實現了直接用水作為氫源的乙炔加氫制乙烯新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