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又添佐證。美國《科學·進展》雜志日前在線發表的一項中美科學家聯合開展的研究成果顯示,全球氣候變暖速度比此前預估的要快13%。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副研究員成里京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溫室氣體不斷排放使地球系統“困住”了更多的熱量,直接驅動了全球變暖。這些能量90%以上都存儲在海洋中,因此海洋熱含量變化是氣候變化的一個核心指針。
海洋到底變暖了多少?不同國際機構基于海洋觀測得到的估計數據差異極大。成里京說,過去海洋熱量變化估計不準確,最大原因是海洋觀測不足及分布不均勻。過去海洋觀測主要依靠船舶,得到的觀測非常稀少,而且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緯度人類活動較多的區域。直到本世紀初,一種能覆蓋全球主要海域的海洋觀測網Argo系統才得以構建,但分辨率仍不是很高。
如何利用有限的觀測信息推測出沒有觀測區域的氣候變化信息?該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集合最優差值方法,利用氣候模式對歷史海洋氣候變化的一系列模擬結果,推測出海洋氣候變化在空間上的相關性信息,并增加了每一個觀測的空間影響范圍。更重要的是,該研究利用近期較為豐富的海洋觀測評估了歷史熱含量變率在不同海盆和不同時間尺度的準確性,首次量化了由于歷史觀測不足導致的估計誤差。
在此基礎上,該團隊提出了1960年到2015年的海洋熱含量變化估計。特別是,自1971年到2010年,全球海洋變暖速度比此前國際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預估的快了約13%。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子刊iScience在線刊發了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發現了氣候變暖致使鰻草地理分布南界北移的現象,揭示了全球氣候變化對海草床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為確定鰻草地理分布北......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副研究員馬倩倩與合作者研究發現植物物候對氣候變暖的響應。相關研究發表于《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ChangeBiology)。馬倩倩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黃建國研究員為通......
北京8月30日,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指出,無論在哪種氣候變暖預測情景下,格陵蘭冰蓋的整體冰損失加上降水量、冰流排放和融水徑流的增加都將使海平面至少......
入夏以來,北半球多個國家遭遇持續高溫熱浪天氣,歐洲多地都突破高溫歷史紀錄。氣象學家們普遍認為,今年全球氣候變暖的節奏、程度、高溫的極端性與破紀錄頻次十分罕見。北半球極端高溫由多重因素導致。一是大氣環流......
氣候變暖加劇的背景下,熱浪對人類健康的威脅不斷加劇。近日,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高級工程師趙亮和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教授黃存瑞課題組合作......
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數據,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氣候正在顯著變暖。全球平均溫度增速達0.15℃/10年,我國平均氣溫升溫速率達0.26℃/10年。減緩和適應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策略,二者相輔相成,缺一......
青海省氣候中心16日向中新社記者表示,根據最新監測數據顯示,1961年至2020年,青海省年平均氣溫呈顯著增溫趨勢,每10年升溫為0.36攝氏度,升溫率高于亞洲的升溫率。地處世界屋脊的青海省,平均海拔......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一項氣候變化模型研究論文稱,未來氣候變暖或使石竹、矮小肥皂草等高山植物各個物種內適應暖化的個體數量減少。這一潛在適應不良會進一步增加這些植物面臨......
中新網北京1月11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一項氣候變化模型研究論文稱,未來氣候變暖或使石竹、矮小肥皂草等高山植物各個物種內適應暖化的個體數量減少。這一......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林鴻宣研究組在NaturePlants期刊上發表論文。繼在2015年成功定位克隆了水稻首例抗熱的QTL位點TT1后,該研究組最近又成功分離克隆了水稻抗熱QTLTT2......